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大众传播理论《一本“可写的”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47:35
  • 62

听人大的学姐说刘海龙可以算是青年教师中的骨干,之前看过《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等他的翻译作品,很有收获。而这本《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则给我这个初涉传播理论的人以惊喜感。

可以说这是一本“可写的”书,阅读使人产生共识的同时并不限制读者的思考,这一过程中会忍不住提笔写下一些见解,并且真的会由衷的因为某些观点的提出带来阅读的兴奋感。这远远超过一本教材所“正当”作用的效果,如果说这是一次写作者对于读者的“说服”,那无疑此书是成功的范例。

因为阅读才刚刚进行,所以只对现阶段有感的部分发表一点见解吧,也是读的时候随手记下的。没什么连贯性,不代表对正确意义的传达。

关于话语研究。以往的定义一般是运用本质主义对事物的外延和内涵进行阐释的,使用“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判断句对其加以界定,但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可论证的假设,即不能诉说事物的全部,而对现有的诉说也不能在静止中终结他的可能性。在郭庆光的书里也提到过,不论大众社会理论还是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等都只是对传播一个侧面像的描述。相比较本质主义的研究方法,话语研究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绕开本质主义在面对本质模糊事物时的困境,转而对每一种界定的话语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加以研究,不纠结与传播是什么,而更主动的去寻求传播产生的环境、原因以及效果,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了解“传播”的概念,从而心知,肚明。

有时候,一个思辨性的假设即便是有缺陷,我们也不应排斥其存在,因为它很可能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未来某一天成为一把开启的钥匙。历史与未来两极相通。

权利隐含于人内,通过不平等关系对受众产生“合意”影响。

关于“推理论证”。我的理解是根据逻辑在某一角度可能的先后顺序,有依据的排列假设,从而使受众在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下被说服的过程。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只是为了寻求合理性而预设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