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英格力士寻找纯白的灵魂——读《英格力士》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47:26
  • 75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它存在,它合理,但当你用孩子纯净的心灵看时,就会彻底的绝望。

首先,我必须得说,我并不是个喜欢歇斯底里的用文字去剥析文学作品的人。我享受的是阅读的过程,而读后是否要进行一番思考要看该作品是否能给我们的心灵产生某种触动。

然后,我还想说,我看小说向来很谨慎,我是说,我很可能会花三天的时间去考虑这本书是不是值得看,却只花半天的时间就去把它看完,当然,接下来还要再看几遍取决于我发现下一本好书是什么时候,比如我下面要谈谈的这本《英格力士》(王刚)。或许我引入这本书的方式并不怎么好,容易让人误以为我态度不端正,像是我斜眼看了下《英格力士》,然后凑点热闹随便地进行点粗糙的评论,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一直把这本书放在一个神圣的高度上,然后深深的仰望。至于评论赏析会不会过于粗糙,那要看看文章的人把我当文学批评家还是喜欢用阿拉伯数字说明问题的数学系学生。

这部小说的基调我是很喜欢的,抑郁、哀伤,尽管作者一直保持着一种幽默和快乐的叙述方式,但毕竟小说是以文革这个让人心寒的大背景。文革的文章看过的的确不算少了,但我并不是生于那个时代,更不是成长于那个时代,所以很难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而这本《英格力士》不一样,文革对于这本书纯粹是个背景,真正耐看的是小说的语言,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求,执着而伤感。“那年春天,可能是五月份,乌鲁木齐被天山上的阳光照耀得欢天喜地,我像满天飘扬的雪片一样,从窗户里进了学校,然后坐在窗前的位子上,看着外边的大雪和太阳。”然而,明媚的阳光中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本成长的启示录,它所包涵不单单是仁爱,更多是残酷。仁爱和执着在特殊的时代冲击下彻底被扭曲,所带来却是残酷与凌辱,让人引起更多的反思,而这种反思不单单存在于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它可以让人联想起任何一个时代的悲剧与阴暗,这就赋予了这部小说强烈的震撼力量。就是这一种力量使这本《英格力士》成为其他同类小说的经典。

主人公——刘爱,一个在文明被稀释的年代里渴望文明,寻找文明的的孩子。他对于自己、对于父辈们、对于生活的虚假和冷漠是那样的一语道破。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它存在,它合理,但当你用孩子纯净的眼光看时,就会彻底的绝望。小说中在谈及这名字的时候,他与他的英语老师王亚军有过这么一段对话:“什么是爱?”“爱不是别的,是一种仁慈。”“什么是仁慈?”“就是看到別人难受时,你自己心里也难过。”有人说这是一种基督教语言,诚然,我不是个基督徒,但这种博爱思想却很让人感动。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墨家的兼爱思想,充溢着人世的关爱。“爱”或许真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东西,在那个肉体和精神共同受到压迫的年代,“爱”始终指引着一个温暖的方向,或许“刘爱”正如一种象征。

前面提到过作为英语老师的王亚军,他和刘爱有着坚定的友谊。我习惯的将他视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同时也是个英雄,悲剧英雄,有想法,有信念,有追求,有着高贵的气质,最后却不免得有着悲情的结局。他有爱、有宽容,却只能个弱者,但即使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也始终保持着人的高贵性,他可以牺牲自己来保护学生。然而这种牺牲并不能抗外界压力,只好成为一个受尽凌辱的可怜人。他所带给孩子们的是仁爱之火,所以在乌鲁木齐的蓝天下他会显得如此的闪亮,但乌市的文明犹如天山上的氧气一样稀薄,仁爱之火艰难的生存,但至少他把这种精神传给了主人公刘爱——“留在天山脚下,成了王亚军的后任”。

或许不得不提的还有刘爱的父亲刘承宗,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优秀的建筑师。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出了固有文化的劣根性,为同类的痛苦而快乐,为了生存而阿谀奉承,甚至容忍自己的妻子和別的男人偷情,没有一点反思能力,反抗意识。小说有过对父亲的怜悯,但更多的是审视,从而折射出文革期间父辈们丑恶的行径和扭曲的灵魂。但小说的结尾理解了父亲,重新修复了父亲的形象,因为总有些爱复杂得让你翻来覆去。

而那本英语字典始终贯穿着整部小说,我们可以称它为主线,刘爱和王亚军在面对痛苦时把它视为精神的寄托,这是个很微妙的隐喻,字典象征着一种追求,就是这种追求让人在卑微与屈辱中保持着高贵与信念,却难免的流露出忧伤的气息,这是对仁慈,对高尚,对自由的追求,或许还包括对灵魂,对纯白色的灵魂的追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