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哲学问题《哲学是用来做什么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44:53
  • 61

最近很忙,以至于忘记了思考。一本薄薄的《哲学问题》看了很久。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前一段读过罗素的《中国问题》,觉得说的通俗易懂,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能有如此客观、清晰的认识的确让人叹服。另外猪之尚兄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罗素的《哲学问题》是冯友兰哲学的入门,也是大乘佛学的入门,也是宋明理学的入门。只要赢(注:应为硬)着头皮看完这本小册子,那收获可老大了。”为了这,我也得好好看看。

买来一看,不过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也就100多页,但是翻看起来才发现,的确是“硬着头皮”读完的。

加上这段时间比较忙,总是有公司业务的事情在脑子里萦绕,因此读这本书就更加的不易。这本书是《上学记》的作者何兆武先生翻译的,应该说整体的语言翻译的很好,但是即使这样,那些深邃的、枯燥的前半部分还是耗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约翰.斯科鲁普斯基为本书写了导言,但是说心里话就是这个导言将我直接看晕了。

罗素首先引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已经开始遇到一个构成哲学上的最大困难的区别了,——即“现象”与“实在”的区别,事物好像是什么和究竟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之后作者解释了什么是“感觉材料”和“感觉”,并且引申到唯心主者,罗素是这样定义唯心主义者的:除了心灵和心灵的观念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这样的哲学家就叫做“唯心主义者”。之后提出物质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哲学家的语言总是尽量简单,这就导致文中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略显枯燥,同时作者又力图文字描述的准确而不得不出现对比和重复以及不断的修辞,类似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第六章《论归纳法》)我们之所以有理由知道未来会和过去相似,是因为以前曾经是未来的,都已经不断地成为了过去,并且我们发现它们总是和过去相似的,所以我们事实上有着关于未来的经验,也就是有着关于在以往曾经是未来的那段时间的经验,这种未来我们可称之为过去的未来。

罗素对于康德是这样评价的:康德在两件事情上是有功的:第一,他看到了我们具有一种不是纯粹地“分析的”先验知识,也就是说,一种不是凡相反的命题都是自相矛盾的命题的知识;第二,他使得知识论在哲学上的重要性灼然无疑。当然书中还有作者对于其他著名哲学家的一些有趣而简短的评价,值得我们参考。

在第九章《共相的世界》中罗素讨论了什么是共相,为什么世界是共相的:所有的真理都涉及到共相,而所有有关真理的知识也都涉及到对于共相的认识。其实共相这个词汇本身就非常具有宗教色彩了。

可能是已经漫漫理解了作者的思路,也可能是由于作者开始对于全书做一个总结,总之感觉第十四、第十五章,也就是最后两章是看得最过瘾的。第十四章《哲学知识的范围》中,作者是这样描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倘使我们上述的一切是真确的,那么哲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知识便基本上没有区别;没有一种知识之源是只供哲学吸取而不供科学吸取的,哲学所获得的结果也不会和科学所获得的结果有根本的差异。另外关于哲学的根本特点的描述特别的过瘾,是这样的: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许多哲学家都这样相信:倘使科学所根据的那些原则摆脱了一切毫不相关的东西的纠缠之后,而能提供给我们有关宇宙整体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便和科学知识同样地可以要求我们信仰;但是我们的探讨还没有揭示出任何这种知识来,因此关于大胆的形而上学者的特殊学说,主要地便只能有否定的结果了。哲学可以公道地自认为,它可以减少错误的危险,而且就某些情形而论,它使得错误小到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程度。哲学家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恐怕就在次了。

第十五章《哲学的价值》感觉是全书的总结之所在也是作者关于哲学、哲学研究、哲学家和自己思想的一次大的梳理,值得每一位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仔细阅读,这一章的每一节、每一句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仔细思考和玩味!

对于哲学的价值,最开始罗素是这样说的:即使人人都是经济充裕的,即使贫困和疾病已经减少到不能再小的程度,为了创造一个有价值的社会,还是会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即使是在目前的社会之中,心灵所需要的东西至少也是和肉体所需要的东西同样重要。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够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我父亲是学中国文学的,对于哲学一直就有很高的评价,多次和我提起年轻的时候刚刚恢复高考,父亲努力的在考北大的哲学系的研究生,由于父亲的外语成绩(父亲读书的时候学的是俄文,而考试需要考英文)而没有录取的遭遇,从小就给我灌输过哲学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那时候还懵懵懂懂。后来接触了一些朋友,比如猪之尚,比如我的一些客户和同学,他们对于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深刻的影响了他们的做事方法、他们的思考习惯以及他们的生活,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引导。

对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很多人的很多种的评论,罗素是这样评价的: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和由于批判我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但是我们却不能够认为它对于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时,会有极高度的成就。倘使你问一位数学家、一位矿物学家、一位历史学家或者任何一门的博学之士,在他那门科学里所肯定的一套真理是什么,他的答案会长得让你听得厌烦为止。但是,倘使你把这个问题拿来问一位哲学家的话,如果他的态度是坦率的,他一定承认他的研究还没有能获得像别种科学所达到的那样肯定的结果。当然,下述的事实可以部分地说明这种情况: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关于它的知识一旦可能确定,这门科学便不再称为哲学,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关于天体的全部研究现在属于天文学,但是过去曾包含在哲学之内;牛顿的伟大著作就叫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同样,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直到晚近为止还是哲学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已经脱离哲学而变成为心理学。因此,哲学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明显的:有了确定答案的问题,都已经放到各种科学里面去了;而现在还提不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便仍构成为叫作哲学的这门学问的残存部分。

哲学的价值大部分在它那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常识、由他那个时代或民族的习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

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说的太到位了。

第一遍就这样读完了,感觉就像一碗饭囫囵吞下,只品尝到了十分之一的味道,也完全没有消化。但是即使这样的阅读相信对于我对哲学的理解,对于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对于按照哲学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生活一定会有扶持和梳理的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再读它的时候会有新的收获!

罗素《哲学问题》电子版下载:

www.i170.com/Attach/759CE7AC-0D60-442E-B10F-65FE360DF83C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