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中宪.
趁着在家休养的几天,读完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460多页的巨幅长篇,庞杂纷乱的片断与细节,读得我欲罢不能。印象中,对日本作家如此投入的阅读,村上之后还是第一次。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它让我享受到了远超过推理的阅读乐趣。《白夜行》,不虚此行。
l 语言与叙事
干净利落、完全不加修饰的语言,通篇的对话,支撑起这部35万字的长篇,可想而知,它提供的信息量与字数是对等的。刚看完第一章时,我甚至感觉这不大像篇小说,更像是从公安局档案科直接调出来的,是关于案件的一份客观、详尽的卷宗记录。不过,再深入读下去,这种语言的魅力便显露无遗。
全书共13章,记录了19年的事情,几乎每一章之间都有较大的时间跨度,这一章里还是几个少年,下一章可能就直接变成了青年。情节中偶尔穿插一些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符号等内容,算是一点提示,让熟悉日本当代历史的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时间进度。一个人物在一章里出现的时间,加起来恐怕也就几个小时,因此,时间非常宝贵,小说家来不及废话,只能选择最要紧的,把这个人物几年来的经历浓缩在几段关键的对话中,就这样通过一个个零星的片断,将一个巨大、漫长的阴谋一步步呈现出来。看似散乱,其实精挑细选,弹无虚发。
l 人物
小说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估计要超过百人,光分清这些名字就要花点时间。开场时看似很重要的某个主角,放眼全篇,他可能就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躲在角落里的某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说不定倒会在后面反复提及,成为破解情节的关键角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却还在一如既往地、无情地朝前推进,只把最重要、最坚忍、最有毅力的人物留到最后,成为真正的主角。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知道真相。
l 巨大的空缺美感
让我惊叹的,还有读完全篇小说后所留给读者的巨大的空缺感,这是一种徒有其形、却难以言表的美感。细分下来,这种空缺美感表现在三个方面:
几乎所有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空缺。要写完100个人物在19年时间里的变迁,那13章就是极其克制的格局,35万字也是极其吝啬的笔墨,因此,小说家只写对话,只用白描,只呈现浮在海面上的小小的冰山一角。所有深不见底的动机与复杂微妙的情感,就留给读者们慢慢思量去吧。
几乎所有的作案细节,空缺。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连环暴力和持续残忍的故事中,文字却出奇的干净,不见一丝血腥。作者本人,绝对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高手。
故事核心,男女主角身心相依、相互寄生的关系,空缺。在我的阅读印象中,男女主角在读者面前的公开见面,似乎一直拖到小说最后一页才出现,只是此时,故事已走向完结,女主人公转身离去,“她一次都没有回头”,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再回想起那句“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竟成了心有灵犀的男女主角在整部小说中唯一闪现的内心独白,它留给世人的,是无限黑暗、无限悲凉的诗意。
l 与《维以不永伤》、《肖申克的救赎》相比
因为一些具体的原因,《白夜行》让我想到了小说《维以不永伤》、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纯粹是形式上的、技术上的联想。
蒋峰的《维以不永伤》,为数不多的让我敬佩的80后作家的作品。在案情与叙事方式上,《维以不永伤》与《白夜行》有相似之处,只是前者把细节揉得更碎、撒得更乱,却也乱中有序,很见功力。当然,和《白夜行》相比,《维》多少显得轻飘、花哨了一些,《白夜行》则更加结实有力。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白夜行》的案情和布局似乎称不上极端诡异,侦破过程也称不上多么匪夷所思,只是,当把这一切都配以19年的时间跨度时,才更可怕,更让人心寒、心动,也让这一群或明或暗的小人物的历史,有了史诗的味道。《肖申克的救赎》中,最让我感动的,也是漫长时间下的坚忍,巧的很,主人公关在监狱里的时间,也是19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41:3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