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團圓《一气呵成看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40:16
  • 66

这是上班一天的工作成果。汗颜……

新鲜热辣的读后感。想法很多很杂乱,来不及整理,只能说到哪儿是哪儿。

其一,张爱玲老年的作品读之不易。这是我和秘秘的共同感受。此小说远远不如她早年的创作读起来顺畅。场景转换得尤其密集,语言也曲折隐晦得厉害。直接令我想起来《色,戒》。读了前言得知,《色,戒》创作于张大幅修改《小团圆》之际。二者在风格上倒是十分相近。或者也许是作者本人涉及此素材时想说而又不能直说的话实在太多,非做如此压缩不能使之容于小说的体裁中。留给愚钝如吾辈的读者的观感则是,常常有某段某句需要回头再多看两眼,唯恐自己读得轻浮,成了生吞活剥。

其二,此书与《今生今世》对照看,更有趣味。《小团圆》与《今生今世》的写作时序问题,本人不曾考证。大概因为读后者在先,总觉得《小团圆》似乎是在给《今》中众多细节作注解式的描述。这简直像是读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一般有趣。后来人通过对照男女主角的文字来推想浪漫爱情事件的真相,总比偏听偏信或是一厢情愿地虚构要靠谱得多。况且,正所谓文如其人,由俩人叙述中的出入,也颇可以推想当事人的人品如何。

豆瓣上有一篇评论,举出一些两相对照的细节,读来颇得我心,在此谨向原作者致意。以下罗列的是我自己觉得颇有感触的片段。

之雍化名写了封信与一个著名的学者讨论佛学,由九莉转寄,收到回信她也代转了去,觉得这人的态度十分谦和,不过说他的信长, “亦不能尽解。”之雍下一封信竟说他“自取其辱,”愧对她。

九莉想道:“怎麼这麼脆弱?名人给读者回信,能这样已经不容易了。人家知道你是谁?知道了还许不理你。他太不耐寂寞:心智在崩溃。”

《今生今世》胡兰成自述逃亡中曾与著名学者梁某通信,谈得颇为投契。当时读了让我心里竟然生出些佩服来。在那等仓皇境地还能通信讨论学术问题,态度不卑不亢之外,学问做得也相当可以。其他不论,至少这一点十分了得。看到“不过说他的信长,‘亦不能尽解’”这句,不免觉得有几分好笑。当然,这小说中的细节未必是生活中的细节。可是,我仍然不厚道地想起《围城》中那位自诩与罗素讨论过哲学问题的“哲学家”。

他显然以為她能欣赏这故事的情调,就是接受了。她是写东西的,就该这样,像当了矿工就该得“黑肺”癥?

听了关于之雍兴味十足讲说关于自己和辛巧玉的趣事,九莉心里发出的反问。而在胡兰成的笔下,张爱玲分明是兴致勃勃听他讲和秀美的事,无怨无妒。看了不免让人感慨,男人和女人真是相互误会得可怕。不过,俗气的男女也未必如此——胡兰成真是个分外特别的男人,不可考证他心里是不是真的“静好”到能完全感知不到女人的嫉妒、挣扎和痛苦,反正他的文字里,照例是祥和平静得一塌糊涂,一切都“亦是好的”。好吧,其实我是想说,用文字粉饰太平到令人作呕的程度,是否可以算得是一种虚伪?

他显然很感到意外,略顿了顿便微笑道:“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

为什么“要选择就是不好”?她听了半天听不懂,觉得不是诡辩,是疯人的逻辑。

九莉终于不能忍受,当面向之雍提出要他在自己和别的女人中选择。看《今生今世》的时候,觉得自己被作者一种奇怪的逻辑牵引着,对我个人道德底线很挑战的事情被堂而皇之的书写出来。并且,作者竟然不辩驳,完全不,没有任何解释,因为他本人根本就不觉得这些事情是错,所以根本无需解释!这种意识很强大,在阅读过程中一直牵引着我,以至于令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属于心智和原则尤其脆弱的那一类人。到底还是张爱玲一语道破:疯人的逻辑。

之雍能说服自己相信随便什麼。她死了他自有一番解释,认为“也很好”,就又一团祥和之气起来。

她没往下说,之雍便道:“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

是说她能有这样强烈的感情是好的。又是他那一套,“好的”与“不好”,使她憎笑得要叫起来。

读到这些我笑了。看来并不是只有我欣赏水平低,不能审美胡兰成的散文,觉得它有种古怪气息。

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

这个细节《今生今世》中也有写到。胡文中被粉饰得那般深情款款依依眷恋的一刻,在张的笔下竟是这种面目。

他回到卧室里,她把早餐搁在托盘上送了去,见她书桌抽屉全都翻得乱七八糟,又惊又气。

你看好了,看你查得出什么。

她战后陆续写的一个长篇小说的片段,都堆在桌面上。

关于这个细节,我强烈不认为这是张爱玲的艺术加工,不认为这是作为小说的虚构的部分。小说行文至此,可以感觉到作者几乎无法遏制自己的情绪。整部书里,张爱玲剖白起自己来毫不手软,但也不曾对邵之雍有恶言。唯独到这里,强烈的情绪透过文字迎面袭来。这只能是作者回忆往事,当时那一幕涌上心来的真实反应,不会是虚构。

更多文字无必要一一转贴,大家读后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我猜想,张爱玲的文字多半会激起众多胡兰成崇拜者的不爽。当然,偏听偏信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张爱玲也可能是“得不到就要毁灭”这种变态失意女人的变态心理发作,所以对胡进行诬蔑啊……但不管怎么样,后来人对他人品的猜测都只是猜测。而真正和他相好过、相处过、接触过的人,对此才多少有那么一点发言权。张爱玲和友人在通信中称呼胡“无赖人”,总不至于是众人集体对他进行攻击。某些极端“胡粉”们,就不能平心静气地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心智健全的思考?

其三,张爱玲对自己的剖白,太狠了。关于对父亲、母亲、姑姑,关于爱情,都没有避讳和粉饰。胡兰成说张爱玲不同情别人,这一点说的真没错。她连带的更加不同情自己。小说写的是爱情,读毕我也差一点能理解九莉对之雍的爱情。“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看到这句话,就知道接下来那个男人就要出场,往下看,果然如此。早就有人告诫九莉关于之雍其人,她自己不是不知道。但仍然要爱。她怎么能不去爱?她是那么需要人来爱她这个人,而不是盘算她能有多大前途。她又那么自卑而胆怯,不敢好奇不敢主动,多么需要人来引诱她甚至强迫她。当这个男人把有限的那点聪明都用来赞美她,用来倾诉爱慕的时候,多么动人,哪里还来得及细想?

在后来的逃亡中,胡兰成自称张佩纶后人,似乎张爱玲的家世在这种情况下也仍然对其有利。但我想说,胡兰成从张爱玲身上实在获益匪浅。活着的时候借助她的家世出身、名气声望就不说了,直到现在,还有那许多人因为胡文章写得好而拜倒其足下。前面已经说过,我始终觉得胡兰成的散文有股子怪声气,常常做作得让人生厌。当然也有好的地方,出彩之处多来自于对个人微妙感受的精彩描述和譬喻,而这一点,显然是从张爱玲那里学习来的。关于这一点,胡自己也供认不讳。

这篇所谓评论又写得凌乱不堪。拉拉杂杂地又扯到了胡兰成,这多半和之前看过的一些“捧胡”文字有关。本文纯属个人意见,它存在的价值,只在于练笔而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