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荣宝斋《都梁的杂菜和我的碎语》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8:48
  • 75

都梁的作品一路读来,最爱的还是《亮剑》,因为抗日这种题材,只要写的出彩,总是容易让人精神紧绷,跟着起起落落,中华民族不算特别张扬,但是也从来不缺少较劲,而《亮剑》又写得难得的返璞归真,痛快淋漓,还有最后的无力更加让人唏嘘。都梁的这本处女作,是最好的,也是他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的顶峰。其实《血色浪漫》更是接近他自己生活的作品,所以免不了局限了,局限在北京,局限在他们那群军队大院孩子的故事。这其实不过是他们那代孩子迷茫,挣扎,折腾的青春,因为时代的变迁之巨大,也张显了他们人生的颠簸,终归只是那一小搓人的故事,并且落了个虎头蛇尾的嫌疑,而眼巴前的事,也让他充满着小家子气。之后的《狼烟北平》是一种尝试,向老舍先生的一种致敬,写的太讲究,讲究过了就有点模式化了,人物的色彩暗淡了许多。从《狼烟北平》之后,我对都梁是有点小失望了,如果说前两部作品称之为一张一驰,这部作品就变得有些不紧不慢了,所以本身也就没太期待《荣宝斋》,没期待,所以看了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失望,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蛮多的。

其实这部作品也算得上大气磅礴,虽然不免有点拾人牙慧的意思,但是还是从中能够看到作者功底的雄厚和风格的规整。如果以文学的角度来说,真是不值一文,但是以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读性还是很强的。

北京城有很多老字号,已经消失的,还在挣扎的,被重点保护的,吃穿玩乐,渗透在方方面面,据说我姥爷家早年经营的也是一家小有名气的字号正明斋,可是最后***的改朝换代,社会的更替变幻,自己的经营不善,也只剩下闲聊时候的谈资了。荣宝斋自然是现在留存下来的有名的字号了,当然一个以南纸店起步的营生,即使到了古玩字画,也是入不了大众的眼,都梁写它不难,虚虚实实的,很多东西也无从考证,这本书写的还是比较散的,走马观花似的一个个过来往去的人,一段段穿插而来的历史,起笔于1860年,落笔于1949年,将近百年,说他像剧本,有点意思,说他是流水账,那倒不至于。纯粹的剧本式的小说我见过,比如赵赵的《动什么,别动感情》,而据说这本书的剧本是《百年往事》,都梁说他是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的剧本,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借着余威,再扯一下兰晓龙,两个人都是军旅作家出身,都有知名的作品,不久才为团剧码了不少字,我是那种对作品有感觉,总惦记着了解作家的人,所以看了兰晓龙的一个访谈,他是编剧出身,大谈了一下剧本和小说表现手法上的不对付,都梁算是半路出家,还是从小说入的手,只不过影视先红于作品。《荣宝斋》的问题在于全是对话充场面,心里刻画少了,客观描写少了,但是过场还是写的很利落的,关键是这对话,你要好这口,绝对过瘾,体会不了的话就全是白搭。《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孟烦了的北平话,被张译演绎的还可以,虽然有点用力过猛,但是味道还是出来了。可是回来再一看书,就全是味儿事了,兰晓龙的书里一点都体会不到那份拔份,《荣宝斋》恰恰相反,火候十足,这也算这本书的一大特色,那些现在不时常见的北京话都冒了出来,能咂么出味道来的话,人物就会变得丰盈许多。

当然这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局限,这本书出场的人物众多,一条主线是荣宝斋,副线是时局的动荡下纷扰而至的众多历史事件,谈不上把枯燥的历史写的生趣盎然,但也算是衔接的错落有致,读下去的顺畅性还是可以的,最大的问题出在人物的延伸性上。都梁笔下的女人,一向不靠谱,也是我一直所诟病的,除了貌若天仙,人神共羡,就整不出别的法儿来了,这样的女人就成了男人趋之若骛的尤物,当然肯定包括男主人公,我发现这是男作家,尤其是中国男作家的通病,想想最近强忍着读的《未央歌》,秋月比蔺燕梅的描写方法还是要好的多。后来再出来的女人,不够美丽的话,一定就会死心塌地,完全没自我的爱上男主人公,情感失败,女人失败,还好这些只是荣宝斋的佐料,但是把主人公张幼林写得那么二,那么没有协调性,是这本书比较让人质疑的地方,张幼林有点走过场的意思,跳跃的太快,以我对都梁作品的了解,以及对某一类人禀性的认知,我知道张幼林应该是一个崇尚精神自由世界的人,他这个甩手掌柜很幸运,没卖太大把子力,荣宝斋还是晃晃悠悠的走到了今天,应该说这本书写的是众生相,笔墨不少,却都是在写事,而非写人,所以有违了一般小说的风格。吃喝玩乐笔力所及都是有点彩头的,跟《狼烟北平》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加入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以让本书显得有点庞大。不是所有人物都值得说道,但是张幼林的叔儿张山林确实是很有典型性,叔侄两儿的逗闷子是一个乐儿,而张山林这位爷儿比《狼烟北平》里面八旗子弟写的更圆润,提笼架鸟,扯淡吹牛,到那儿都要理儿要面儿的,吃喝玩乐花鸟鱼虫样样精通,本性淳良,但是自私没担当,我身边有这样的人,真实,远看确实是台戏,可要是身边的人就不那么逮劲了。不过,虽然这本书配菜众多,主菜看着不那么透亮,但是走过场的人物也都多少留下了些印象。还有那些古玩字画的来历,功笔花鸟的讲究,风云人物的露脸,各种物件的把玩鉴赏,商场上面的勾心斗角,总之有点杂烩的意思,还不到浆糊的地步,笔墨不是分摊的特别到位,有的地方重彩,有的地方少光。

其实这本书本不该有太多说道的东西,就一本书来说,思想上面是有所欠缺的,就一个故事来说的话,还是尚可的,一个百年老店在风雨飘摇中见证一段时代变迁,就是这本书的主诣。我个人揣测,喜欢纯文学的人,应该是看不上这本书的,喜欢以事动人,以情感人的人,也肯定多少会对这本书失望,毕竟有了前面的珠玉,加上都梁写作手法上的转变,不适应是难免的。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推荐,是因为自己的际遇和阅读感受,还是很接受这种非常有特色的地方语言作为介质搭起来的框架,就这方面可以说都梁的文字还是相当驾轻就熟的,另外有些碎叨的叠加可能会稍微沉闷,但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应该还是能有所收获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