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印象扫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8:17
  • 70

这本小说使我联想到其它一些电影、小说和其它一些什么,不管作者有否真的受其影响,重要的只是其“关系性”——如书中所说。因此这与其说是一篇读后感,不如说是一辑快速印象扫描。

首先两个故事并行的写法,让我想起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作品《灵山》。后来才知道果真是自己看书太少,这样的写法其实早已不鲜见。

小说开头极富科幻气氛的那部分故事,除了让我想起美国常拍的这种跟军事秘密挂勾的神秘故事、不解之谜(如《X File》),那种不流血不死人却让人内心恐怖得背脊发凉的气氛,直接让我想起苏联科幻片《Solaris》。这部形式朴素、内涵深刻、引人入胜的早期科幻片是我心目中的经典。

另外,许多故事场景都让我想起超现实电影大师(这个名是我乱作的)David Linch。小屋附近禁止入内的密林中有通往神秘村落的入口,不只一次使我想起《Twin Peaks》最后的情节。电影最后所有的暗示、悬念均指向一处,正派反派人物也都汇集于此,那是黑色树林中的一片空地,在那里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出现一片鲜红色幕布,那个幕布也是这样一个现实跟“梦境(或是另一空间)”的入口。在这另外一个空间里的东西看似如平日常见的物品般熟悉和正常,可是人的行为和细节却怪诞至极——没错,犹如梦境。

故事发展的构造,让我想起David Linch的另一部电影《Lost Highway》。那也是一部可以给人很多启发、甚至有些抽象的电影。再平常不过的人、平常的生活,到了某一点突然发生了除“超自然现象”外无法解释的事情。在这本小说中跟在电影里一样,都用某种剧烈如打雷、闪电这样的让人头晕眼花的现象来衔接——等你睁开眼睛来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已经是另外一个存在。之间的转变无法解释,也就不用解释了。至于故事的讲述在电影里更为巧妙、完美;相比之下村上的小说里有很多不予处理的线索和悬念,在故事开头引人埋头一口气往下读,可是到了结尾也没有给出谜底。当然村上已经借大岛、佐伯及“我”的口说了很多遍,这个故事更侧重于“隐喻”,因此细节的合理性不再重要。但在我看来,这构成了小说的不完美。

另外,有关于村上的风格,相信贯穿他写的许多短篇长篇小说,都是一种超现实主义感。这我说不了太专业,只能说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无论是故事的讲述,还是细节上的描写,都有很名显的超现实主义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描写的东西老让我想起René Magritte的画——并不是什么相象的画面或者事物,只是那种怪诞冷清的感觉。这又使我想起那个道理,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总是代表了这个时代人类的集体思想成果。正如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都用这种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也许是很自然的事。而看书、观画的人,接受起来也是很自然的事。相比起来看一些古老的经典作品,也许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这是一种集体思想的自然走向。(虽然说Magritte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有些勉强,但就艺术潮流来说,作家们总是走在画家们后面的,这也许可以解释得通。)

另外注意到小说中一些很“村上”的东西(因为只读过《挪威的森林》这里主要是拿两者来总结):比如说跟村上自己很像的男主角;一对从小相爱的青梅竹马、完美的注定要遭毁灭的两个人;生与死的临界点;干净质朴的***描写;美丽高雅却带有死亡气息的女性;对(主要西方的)音乐、文学、电影、哲学的看似随意的深入探讨;森林的象征意义;对生活细节神经质般的细致描写及对商品具体种类、牌子的敏感(大概是对现今社会主流物质至上者的满足);极端西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熏陶(对崇拜西方的读者群的满足)。

还有日本小说、电影及漫画不厌其烦地反复出现的主题,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中学生;自杀情节;可爱与血腥交织的场景;***的***描写;类似同性恋的非主流性取向。

至于个人对作品的喜恶,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一部小说。村上的长篇小说只看了《挪威的森林》跟这一本。相比之下前者更为精致和完善。不可否认《海上的卡夫卡》有它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但这并不代表说它会比让人有点闷的《挪》更好。也许正是那些让人目不暇接的东西,使这本小说失去了它典雅质朴的统一风格。各种迥异的因素放在一起,使人的不同欲望同时得到满足,流于生动和刺激,更接近了好莱坞电影。(当然并不是说小说里不能有不同的因素,但是如果做得好的话应该像毕加索的画一样自然,可这本小说在我看来并没有这种浑然天成的效果。——虽然我也并不是毕加索的什么fans,只是顺手拿来做一下比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