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荣宝斋《借助不朽,制造速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7:53
  • 60

借助不朽,制造速朽

李黎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百年风云”,应该已经成为一个不朽的题材,这毫无疑问;荣宝斋是否可以用“不朽”形容,存疑;小说《荣宝斋》是速朽之作,这正是本文要说的。

速朽恰恰体现在大事层出不穷上,恰恰体现在情节曲折、人物纠结上,恰恰体现在对笔墨纸砚、字画古玩、吃喝玩乐、民俗俚趣、失传手艺与物件的生硬抄录上。

八国联军、义和团、革命党人、辛亥革命、东北易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后半部全部在小说中上演,但这部小说不是冠名《百年风云》或《走向共和》,如果是,这样的叙述是不合格的,流水账外加些许猎奇;现在不是,依然不合格,因为上述所有事件与人物,都可以围绕北京展开,围绕前门大街展开,不必一定是“荣宝斋”——什么是“荣宝斋”非写不可的呢?作者显然无心于此,原因是,读者和观众大概也无心深究。

从张仰山、张幼林、张山林、张李氏、庄虎臣、王仁山、到秋月、伊万、康八爷、左爷、贝子爷、额尔庆尼、宋怀仁,再到善耆、汪精卫、王国维、张大千、溥心畲、罗振玉……各色人物来来往往,作者的解释是“我没用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而是以荣宝斋为中心,在不同历史时期走马灯似的出现各种人物。毕竟涉及百年历史,需要采用散点式的创作”,但人物的出现更符合电视剧角色分配、剧组安排,而不是符合情节的需要和历史的需真实,更不用谈文学的想象了。人物的性格是定型的,连性格的转变都是程式化的。人物不是中心,荣宝斋似乎也不是中心,时间无情流逝和对历史轻巧消解似乎才是中心。

整部小说,太多肤浅到近乎说教的“传奇故事”,都用了作者所言的“散点透视”,于是事件相当分散,人与事都行不成合力以形成情感冲击。同时,几乎所有叙述都以地点、场景、人物、对话的方式行进,小说始终以扫盲的文字水平在呈现,几乎没有紧张刺激的戏剧效果和历史沧桑,致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故事会》式的乏味和重复带来的疲劳。

为了获取电视剧的商业利益与影响力,作者愿意牺牲小说。一个应该慎重而且沉重的题材,一部应该创作若干年的小说,被一个“策划”、“项目”催生早产,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荣宝斋》:这不是一部小说,至多是一个分镜头剧本;这不是一次创作,至多是一份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口述历史的笔记;这不是一部百年沧桑传奇,至多是一个借助不朽之物制造速朽文娱产品的成功案例,是一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者对电视剧津津乐道,但电视剧同样不等于弱智和速成,这一点作者似乎过于乐观了。

更何况,这部小说的核心似乎不是历史(多么乏味老旧的历史陈述),更不是诚信(仅仅作为“必要条件”而存在),而是权力。“一种厚颜***的信念也许正在淹没一切,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在”,朵渔的这句话可以用于形容荣宝斋及《荣宝斋》的作者。人们多么津津乐道于荣宝斋在和皇宫大院取得联系之后,再度欣欣向荣起来;更看到在北洋***和南京***那段时间,荣宝斋和当权者有着多么广泛深入的联系,这对荣宝斋乃至作者本人而言首要的。其次,才是诚信和能力。

换言之,如果你想成功,想发财,能名流起来,想“从容淡定”,想他人之不敢想,第一,你要与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发生联系,其次,你“人要好”,然后,你能力要强。社会格局大致如此,“生存之道”或“成功之路”大致如此,小说《荣宝斋》以其完整的失败完整地展现了现实社会如此残酷的一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