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消费社会《为什么我不愿和学者做朋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7:17
  • 73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可能永远不会读完这一本让人毛骨悚然的书。

让我们先看看不那么恐怖的一段。关于女人的身体。

“女人之所以进行自我消费是因为她与自己的关系是由符号和表达维持的……女人对自己的眼光,对自己的皮肤都没有自信,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能给她带来自信……”

他的意思是,女人看似有很多选择,长裙或短裤,单肩包或手提包,晒伤妆或甜美妆,长发或短发……但这一切与“自由”无关,因为你的物品以及你自身都已异化为这个消费社会的产品。你可以挑选各种手袋,但你没有权利选择你奶奶年轻时提的碎花包袱,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是“过时”的,你失去了在上班时不化妆的权利,失去了不使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权利,你每天在超市里的“自由选择”都是被某种社会符号控制的虚假自由。

这就够让人沮丧了。想想看,当你醉心于让人头晕目眩的化妆品和衣服鞋子专柜时,有一个声音幽幽提醒你:你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扯线木偶,一个失去了自我的洋娃娃。你在追求的“个性”其实根本不具有你以为的性质——所谓个性,只是一套强加于你的社会编码。

话说到这个份上,你还能在购物时保持良好状态吗?

但坏消息不止于此。波德里亚揭穿了购物的西洋景以后,有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休闲”的本质所在:

“没有人需要休闲,但是大家都被要求证明他们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普通个体向假期和自由时间要求的……是标榜自己时间的无用性,作为奢侈资本,作为财富和时间的富余。”

于是在下一个假期,当你被行行***的旅行广告包围时不仅不会兴奋,还会会慨叹不已:这群白痴都在干什么呀!

唯一的好消息也许是他告诉我们“疲劳”是消费社会里唯一积极的东西:

“疲劳是一种潜在的不满,它转而指向自己并‘嵌入’自己的身体中,因为这是被剥夺了一切的个体所能支配的唯一的东西……”

如此,你在昏昏欲睡,厌学罢工的时候就能自诩为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作为一本恐怖书籍,《消费社会》的结论也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被异化了的个体……是一个颠倒的人,变成了恶,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反对自己的人。在异化中,存在之客观化活力不断地消耗他变成他并这样将他一直领向死亡……他沉浸于其中并在其中被取消……”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和学者做朋友是煞风景的,是不利于我等市井小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因为他会让你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傻瓜,让你即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无法产生任何优越感。

而且,学者是不负责任的。他揭示了生活得本来面目,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却没告诉你“怎么办”,这实在太让人徘徊不已起坐不定食不下咽了。于是虽然你觉得生活整个都不对劲了,也只能继续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下去。

p.s.为了假装自己是个知道分子以及防止自己春风过驴耳的毛病复发,我决定把一些小结列举如下:

1、丰盛不是消除而是掩盖了不平等。增长绝不会消除不公,因为贫困存在于对比之中,“公平”在社会学意义上从不存在。

2、人们追求“个性”,其实只是消极接受一种符号,一是自己进入或脱离某个集团。“物品”不再具有本来的意义,而只是一种可供消费的社会符号。

3、广告、消费“温和”地压制了“自我”,人们看似在寻找自己,事实上他们无权这样做,他追求的只能是被现代“公共道德”所规定的生活模式。人无可避免被异化。(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参照美国学者考利的文学理论著作《流放者归来》,如果考利更严肃和冷酷一点,他也可以成为波德里亚)

4、一切具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在消费社会中都被符号化,被“消费”,看似“积极”的社会其实只是在消极地运作。

————————————————————————————————————————

p.s. 题目等等只是一种写作手法,我并不是要埋怨学者或其他什么东西。虽然本人极度才疏学浅,但某些基本道理(比如真正的学者是要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还是懂的,基于我本人的经历,更不可能讨厌学者。我真诚地赞赏这本书,而不是骂他,不然不会力荐。我本来希望写得好玩一些,结果……也许,我不太会表达幽默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