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知识分子的背叛《“世界因为缺乏对超验真理的信仰而备受折磨”》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6:24
  • 76

因为要完成一个政治课的作业而接触到的一本书,虽然不厚,但从头到尾读了有一个月。我认为,班达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本书所讨论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和范围没有明确定义。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知识分子”是一个边界不明、包含甚广的词语,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专长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但是我注意到班达在文中的批判几乎不涉及自然科学家,并且多次对爱因斯坦表示赞扬和敬佩,因此,如何界定班达所圈定的“知识分子”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文中被批判的多为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以及道德家,这些是否构成被批判的“知识分子”全部,亦或是必须接受谴责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群体,作者并没有清楚地加以说明。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原著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法语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经过翻译之后已经不能显现出来,那么这就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译者的纰漏。

第二,没有严格区分“实践”的两种不同含义。毫无疑问,班达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坚守纯粹的思想或纯粹的艺术,但是在“实践”的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思路有些偏激,诸如“被世人夸奖的知识分子都背叛了自己的使命”,“知识分子正是脱离了实践的价值,才成就了其学说的伟大”,“当知识分子自称讲究实践时,他的失败已经开始了”等这些论断都是有欠妥当的。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被作者称颂的爱因斯坦也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如果相对论没有任何实践意义上的价值,它也不能被证明是伟大的天才构想。我们无法想象思想和实践的完全分离,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允许完全脱离现实的冥想。深究这个逻辑矛盾的根源,我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班达提出的“实践”是狭义的,即知识分子极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民族利益或阶级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控制、指导、迎合世俗世界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不再是科学层面上检验真理的方式和过程。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排除同上一样的翻译错位的可能。

第三,“知识分子的背叛”究竟在于态度还是行为?尽管班达在第三章的结尾部分作出了陈述,即知识分子煽动现实主义的态度是他们对自身使命的背叛,然而班达并没有做到在所有论述中都明白无误地向读者展现这一点,这样非常容易造成一种错觉或误解就是:知识分子一旦投入了世俗事务或议论了政治,那么他们就成了叛变分子。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知识分子回应世事这种社会现象并非只存在扩大名声或取得利益一类的解释,我们无法排除任何个体对其他陌生事物产生兴趣并发表看法的可能,同时也不能剥夺他的此项权利。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难免会通过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方式对他人产生影响,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化的时代,大众媒体也乐于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因此我认为,提高公众的理解力和思辨力,教会民众在面对宣传时保持自身理性和批判精神比单纯地批判知识分子如何越俎代庖更加有效。

第四,任何人的客观性都是有限的。班达在文中严厉批评了当代历史学家的趋炎附势以及马克思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缺乏例证,但是正如T.S.艾略特的批评(书后附录)中所说“任何历史学家的判断都必须取决于其偏见的程度和我们自己对偏见本身的道德判断”,我们总是会对那些跟自己针锋相对意见不合的人特别警惕,而对与我们持有同样偏见的人熟视无睹。因此,对于班达的这本著作,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并非作者个人的历史观,而是如何在日常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一类问题并进行共时和历时的考察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