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文人精神
文/韩浩月
2007年纪念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的时候,媒体兴起过一阵西南联大话题热,印象里这是西南联大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闯入大众视野。记得当时很是为媒体能够在宝贵的版面中,辟出一块来讨论西南联大激动了一阵子,要知道,已经有很长时间公众舆论没有涉及到如此“冷门”的话题了。
自此之后,西南联大成为一批媒体人和文化人频繁提起的名字。70周年纪念引起的西南联大讨论热潮还在延续,居于山东青岛、供职于一家都市报的刘宜庆先生,于今年1月出版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便可以视为两年前热议西南联大的余温未散。西南联大在知识分子心目中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校园和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意义?这些很令人寻味。
《绝代风流》是一本从细微处入手诠释西南联大魅力和精神的书。作者从近百本著作中遴选出和西南联大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细节相关的内容,加以自己对西南联大的观察和理解,用严谨的写作态度,来还原那些名士们在非常年代的真实、朴素形象,实现了既有学术价值又妙趣横生的阅读效果。读罢此书,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它让一种久违的文人精神跃然纸上。
什么是文人精神?《绝代风流》对此的总结是,“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一身正气……”,单单有此还不够,“特立独行、放浪形骸、个性卓异……”同样也是那个时代文人身上最为显著的特征。刘宜庆推崇西南联大的风流,和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种对比,现在看来一点不显夸张,尤其是在当代知识分子普遍堕落、甘于苟且偷安的状况下,更显出中国历史上两个时期文人鲜明形象的可贵之处。
曾有人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魏晋之后,无人敢再长啸、裸形”,但若深入了解西南联大,会发现当时的梅贻琦、傅斯年、冯至、冯友兰们,是真正继承了魏晋精神的一批人。在治学上,他们为人师表、一丝不苟,在生活中,他们坦坦荡荡、笑骂由我……《绝代风流》撷取了无数个片段作为佐证,让这些在人们眼里属于大学者的文化名人们,走下被尘封的历史卷宗,继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言行乃至生活方式。
《绝代风流》中,我偏爱阅读关于联大生活逸闻的文字。在联大的饭局中,知道了梅贻琦的酒量,潘光旦吃鼠肉的真相,教授种菜自给自足,费孝通和同事一起品烤茶;在联大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了解了冯至家每周一次举行的文艺沙龙,朱自清的桥牌战局,沈从文和施蛰存怎样淘古董……这样的文字,更让我真实感受到了联大学者苦中作乐的良好心态,正是因为他们的带动和影响,西南联大成为战乱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它所培养和熏陶具有乐观精神的一批知识分子,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成为各界的杰出人才。它也成为当年在西南联大曾有过教学、求学经历师生一生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当下知识分子追溯文人独立精神的一个源头。
怀念西南联大,我们可以找出诸多理由,但文人精神在当代的失落,恐怕是最能引起普遍共鸣的一个。历史上的文人精神,曾因具备社会示范功能,而成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被推崇的一种风气。进入现代社会,文人精神经历了几次大的断裂之后,到今天已经成为迂腐、穷酸的代名词。回望西南联大时期,可谓文人精神的最后一次集体绽放。这大概是那些有良知的当代知识分子感到内心失落的时候,总避免不了要从西南联大身上寻找精神支撑的缘故。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刘宜庆 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32元)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36:1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