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北京手记《吃力不讨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4:42
  • 62

发现一个蛮有趣的情况,许多设计,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士对王受之总是不屑一顾,认为他在美国的终生教职是拜时运所赐,他的教材都是雇人抄的(可是现在谁写文章不是抄,更何况编教材),他的思想毫无建树(不够新,过时,或者说认为他是个二手贩子);而对于不少非专业人士,包括我,却是很喜欢他的书和blog;至少《巴黎手记》我觉得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写出来的,里面的插画也是颇见功力。以至于前些日子在书店看到韩宝德(大陆生,现居台湾的一位建筑教授)的一本欧洲建筑的小书,随手翻了几页,发现老先生也画了插画,但是和老王一比就逊了几个档次,于是也就放下作罢。

在王受之博客上看到《北京手记》出版的时候很高兴,因为前一本《巴黎》很精彩(比taxi和cedric klapisch还精彩:));而重庆这边的书店几乎也是第一时间就上架了。买了以后读起来却是和《巴黎》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这次是谈国内的城市,而且一谈便是首都,于是老王先花了不少笔墨向读者解释他和北京的渊源(比如他的叔叔在北京,他童年不少时光也在北京度过,而且还颇费心思地提及他在琉璃厂那些识古鉴宝的经历....)。然后老王又颇为小心地向读者介绍北京的城市性格,其中最强调的便是“皇城根下”的心态以及“圈子心态”,感觉老王的潜台词是“对不起各位爷,我这里来插一脚写北京,首都了,好歹我叔也北京风光过那么一会儿,要是我这里写得不中看,各位爷请见谅啊”。于是接下来书中的内容便是以这般谨慎的基调展开,期间加入了不少老王个人记忆间或穿插批评若干(自然是和“拆”和“极权规划”有关的内容)。

说实话,因为《巴黎手记》读来的感觉是比较赏心悦目的,所以一开始对《北京》也抱了类似的期望,可实际上还没有开读便在想:这北京除了人多,雨少,车堵,楼高,沙猛,哪儿能和巴黎比呢?阅读的时候也感觉老王这本书写得有些吃力,一是有忌惮(毕竟是首都,是皇城,自己虽然混美国,可总归不少利害关系还是在国内的)二来呢,除了记忆,仿佛北京现在还真没什么好谈的,胡同早拆得没几条了,其他的老建筑,老城楼等一解放就给苏联专家规划没了;你说要谈新机场,新车站,新鸟巢,新水立方,那可真够新的,而且国外早就一大把,老王犯不着扯到北京这儿来;何况要只谈这个,又太应景,老王也不想那么媚俗;你说如果他这书要晚几个月出说不定还能赶上CCTV那场烟火秀,可惜他错过了;而即便他没错过估计他也不敢写....

所以这书就整一个别扭,别扭到我看了一大半不到就扔一边去了。我看老王自己写着也别扭;这不,你看那插图就草草了事得了,估计他画的时候老想着巴黎圣母院,蒙马特这些地方,然后就犯难:你说咱五千年文明,可放眼首都一看这哪儿还有5000年的影子啊(本来也就没,北京估计也就千把年的历史,可这几年一现代化,估计想看50年的影子都悬了,天安门倒是在,可是....呵呵...)。所以这本书实在不怎么样,但是老王应了人家的约稿,写之前也没太去细想巴黎和北京的区别,于是最后骑虎难下最后为难了自己也把读者为难了。估计老王还有些担心有没有写得让北京的圈内人士不开心。这就整一个吃力不讨好嘛....

话说回来这也真不能怪老王:就好像厨子做饭,你这儿只有土豆和牛肉,任谁也弄不出西冷配鹅肝,就算是鱼香肉丝回锅肉也弄不出来;如果有谁还要点波尔多红酒,那可真不识相了--明明只有二锅头嘛!!!所以我说读者如果读得不开心,也请理解老王;如果要怪嘛,就怪苏修,怪柯布西耶,尼梅耶这些过时的国际之流吧;反正北京人民没错,党更是没错!!!!!!

可你说老王要真一点错也没那也不公平。至少他写不好了可以回加州躲着,还可以晒晒太阳,即便再不济把北京圈内人士得罪了也有美国的终生教职守着。可我们看了《北京》以后觉得挺郁闷的:原来首都就这样了,然后放眼四周发现国内城市好像也都“这样”了,于是不免就相当沮丧了。要说啊,老王可能还是应该考虑赔偿一下国内读者的精神损失费....

最后顺便想到一个挺反讽的景象:应了前两年地产热装修热,建筑装修的书是大行其道,通俗的深刻的好的坏的都是一大把。自己应着这个景(正好家里也装修)也倒是读了几本,可到头来发现读了白读,甚至读了还不如不读:反正该拆还是要拆,该起高楼还要起,规划早就乱了现在要改也没机会了,资本的投机和攫取全宇宙都存在;而党有和谐重任,所以即便有些疏忽遗漏那也是应该理解的,而如果没太考虑国民的感受,那只能说国民的福祉现阶段还不是主要矛盾。不过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中学思想政治没学好,大学差点因为思想政治毕不了业,有谁学通透了的望请指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