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挪威的森林《在压抑中体会饱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2:54
  • 77

前些天的一场酒,影响了我这两天的读书,头脑明显有点迟钝,而且心情也是容易急燥与焦虑,在这种状态下看经济学或是思维训练的书确实不合乎情理,于是乎我在书架里找出这本《挪威的森林》。作者是村上春树,安娜译的,据说林少华译很有名,可是我看了些网上的摘抄,似乎与我看版本没什么区别,所以估且认可这就是作者所能呈献给我们最好版本吧。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专门听了甲壳虫乐队同名的音乐,还有伍佰同名的歌,对于后者我并不清楚是否与这本书或是与那首著名的摇滚乐有关,不过相对来说,伍佰苍凉的嗓音和压抑愤懑的歌词很能表达出一种阴郁的心情,这首歌曾经似乎也很红,我陪朋友去歌厅的时候听到他们唱过,当时让我很震憾,虽然我也在上下班的途中有半句没半句的听过这首歌,但是我确确实实没有想到我身边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会在歌厅里唱这个歌,而且还唱得那么的动情,让我恍惚不知自己是否是太麻木,没有感受到别人如此让人揪心的挣扎,当时确实那种深刻检讨式的自我怀疑在我心里久久不去,直到别人又开始唱另一首欢快舒情的歌而且拥有同样感情时也是这样,但对我来说《挪威的森林》那种奢华但是极尽压抑的感觉让我有了深深的印记,在那一刻的我如此认真的怀疑自己是否太平淡与麻木。

回到这本书,两天的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不算太薄的小说,作者的文笔很流畅,人与人之间的事交待的清楚简洁,而且主要的人物很少,好几个也都没有贯彻全书的始终,他(她)们用生命减轻了读者的负担,增加了作者渲染的那种近似于冷血的感触,几个活生生和生命,睿智、善良、美丽,而且极为过份的是,还是非同寻常的性感!这种触动是很有杀伤力的,尤其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在作者平平淡淡的描述中,用自杀这么极端的方式终止了自己的历程,这种比与“无声处闻惊雷”更厉害,就象于无声处看惊雷的闪光却永远听不见那个自己一直期待的雷声的感触给读者心里的压迫是相当的强!或许一个失聪者更能体会这种感觉,如同战场上刚被近处的爆炸震破耳膜的战士,一方面是惨烈的战争,随时就会伤害身体直至牺牲性命,一方面身边硝烟弥漫、火焰四起,战友们刚还在相互打气,一会就身首异处,血肉模糊,前方暗淡的光线里,敌人却在一波又一波的扑来,但是真正最恐怖的不在这里,而是所有的这一争都如鬼魅般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声音,甚至如果你闭上眼睛坐下来,这场战争仿佛就消失了,这个世界仿佛就消失了,你可以睡觉,可以读书,甚至可以幻想与某个心仪的女子恋爱!作者同时又提供给你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这一切,这种极度的安宁配合场境的极度严酷,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真切的感觉——恐怖之极却又包含着极度的渴望,如同濒死的战士舔润干裂的嘴唇,是那么的无助又那么的简单与伟大,战场的胜负已经与他无关,人类的历史、社会的进步,或者妻儿的归宿都是那么的无关仅要,也许前一秒钟还是他热血沸腾的目标,现在他却是如此的安宁和无所求,他所想做和能做的只是湿润自己的嘴唇,这么缈小却那么那么令他执着的伟大的事业。在阴森的挪威森林中,孤寂的美丽少女走着端庄的舞步;天才的少年思索着宇宙的真谛,然而无论是多么曼妙的躯体或是睿智的大脑,终将变成污秽不堪的沼泽中的一副枯骨,真惨,这本书确实不适合柔弱的灵魂阅读,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极容易沉浸于作者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我调整了好久,才身心俱疲的走了出来,叹息一声:终于结束了。

书里没什么太多值得摘抄的语句,只有一句贯彻始终的:“死未必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是全书的总纲,同时我正看的《菊花与刀》里提到的大量日本人的文化与传统与从这本书里得到了印证,日本人的对死亡的观念,日本男女对于性的态度以及他(她)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种坚韧、自我约束,放纵又紧迫的生活观,矛盾而又单纯。回头看看,就象一次紧凑的旅行,看到听到了一些事情,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些也算是我给这本书的一个交待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