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大败局读《大败局》 (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2:21
  • 88

昨天逛街,婧买了《大败局》,我曾在一个师兄的推荐数目上看到过这本书,又自知自己经济类的书读得太少,这个早上便拿过来看了。

看了两个故事,我的头脑里只剩下“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这句话,看着一个个正当鼎盛时期的企业在突然间身败名裂,更觉世事无常,企业如此,我们人又未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国家又何尝不是呢?茫茫宇宙中如一叶扁舟的我们更需要珍惜,珍惜此时此刻,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命运会跟我们开怎样的玩笑。

《大败局》序言中,有一句话,“在我的理解中,失败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是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在成王败寇的中国,不经意间我们就会把成功、失败当作衡量一个人的尺度,我们太注重结果,太注重荣誉与光环,以至于我们忽视了过程中的汗水与付出,以至于我们会竭力想去紧紧抓住那些一夜暴富一瞬成名的机会。

“并非追求利润的自由企业制度已在这一代人中失败,相反,是它尚未经受考验。我常常以这段话来衡量中国企业界正在发生着的沉浮兴衰。”你辉煌,也许只是因为你不曾经受考验,你成功也许只是因为一时的机遇,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未雨绸缪,临渴掘井,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很不详的感觉,现在的自己似乎一直都处于临渴掘井的状态。

“导致中国许多草创性企业家被“集体”淘汰的共同的失败基因: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猛然想起考驾照的前一天跟爸爸去吃饭的那一晚,两个不同的叔叔,一个沉稳,不会说很多话,但有一些话却让我思考了很久;还有一个却让人感觉很浮躁,一直在那边炫耀,充满激情地在那边讲享受。两种截然不同点的性格,但他们有差不多规模的企业,也算是在家乡比较大型的两家企业。是的,他们,包括爸爸,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这股机遇,因而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当然不能跟秦池、巨人比,但至少也算是民营企业的一股力量,只有这样一点小成绩的企业家就开始在那边炫耀,更何况再大型点的了呢?道德感、规律秩序、职业精神,这些更加不用提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缺少这样的东西,而这也是他们终究只能是小企业不能成为大企业的一个原因吧。

那个小小的标题很喜欢,“给悲剧一点掌声”,自从经历了高考失利之后,对于结果我已经不是那么重视了,转而更关注那个过程,享受过程的过程让我觉得充实与幸福,高考前认真复习的情景,四级考试前天天去24小时自习室的日子,所有这些我都觉得美好与幸福。我个人都觉得失败于自己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中总结出很多东西,企业的失败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吧,而这也许就是吴晓波写这本书,写《激荡三十年》等一系列书的原因了,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从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更好地把握现在与未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斯蒂夫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我明白现在的自己一直都在困惑的就是还找不到自己的使命,还不明白未来的我究竟要去做什么,嗯嗯,不要急,原来找到自己的使命是一件幸运与幸福的事,慢慢来,我会找到的。

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

“成者王侯败者寇”,这是我们的社会,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关注那个过程,没有人关注期间的汗水,大家都把把眼神关注到结果上,所以我们总是渴望奇迹,渴望一夜暴富。而大家也机会很乐于关注奇迹乐于传播奇迹,于是中国的土壤很适合奇迹的成长。

“然后,任何一个奇迹的基因中,总无非生长着这样的一些特质:非理性的,激情的,超常规的,不可思议的。总而言之,他不是理性的儿子。”

“作为奇迹的创造者本身,在一鸣惊人之后,如何竭力地遏制其内在的非理性冲动,迅速脱胎换骨,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成为经济生态圈的一份子”

“这是一种中庸的回归,但这同时更是一种获得更长久一些的生存之道。”

“今天,‘得三北者得天下,得京沪者得天下’,仍是一条屡试不爽的中国市场竞争法则。”

“中国传媒历来有非理性的一面,在它们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最容易得到宽容的是弱者,最受尊重的是思想者。因此,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把被策划方包装成一个弱者或思想者的形象。因为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有无数记者围在强者周围团团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些许危机,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批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作者本是传媒人士,这样的话应该可信。我想起品牌营销策略课上,老师给我们看的强生的广告,肯德基的广告,包括其他一些广告,广告都会把老人或小孩作为主角,原来还有如此一层道理在!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一种状态,但是很少有人能达到。

秦池在最灿烂的时候一落千丈,谁都意想不到的结局,忍不住会问,如果姬长孔1996年没有中标,现在会怎样?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偶然性。阿元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偶然性是隐藏在必然性中的”,是的,再细细想一下,这还是必然的。

秦池中标的并不仅仅是姬长孔的膨胀心里,还有当时的现实所迫,历史有前车之鉴(孔府家酒第二年没有中标,产量大幅下降),未来有众多竞争者,现实又有秦池本身的实力,标的已经不仅仅是用来炫耀给别人看的美物了,秦池已经把它看做了一个机遇,抓住机遇秦池就有可能迈向更高的台阶,但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遇,秦池很可能落得跟家酒一样的结局。而失策的是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力问题,没有把重心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去,一直侧重在宣传。第一年的中标,其实已经把秦池这个品牌为众人所知,而第二阶段,秦池的关注点应该转移到树立品牌上去,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营销网络的编织、内部管理的改善等方面去。

“以今视之,秦池之败,在某种意义上,是起传媒整合策略的紊乱所导致的”,

“首先,秦池在传媒始终展现的是强者的形象,似乎唯有这样才能与其标王身份相符。其次,在勇夺标王,掀起新闻热浪之后,秦池患上了“炒作依赖症””真当是成也造名,败也造名。

我从来都不曾想到媒体会对一个企业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媒体竟会是如此感性。这是我从秦池这篇中学到的第一点。

还有是关于造名的一些知识:

“消费者的盲从、人口的众多、媒体的权威性、产品的不可检验、效用的滞后和消费的奢侈,这些都是企业靠造名取胜的有力条件。”

“过度造名,是指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提高生产产品、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概念;消费者花掉巨额费用主要不是消费使用价值,而是消费概念。”

“在造名与造实之间应该把握一下准则:其一,既要造名,也要造实;其二,造实先于造名;其三,造实重于造名;其四,造名不能急于求成。”

一项活动举办得成功与否,一个是要看活动本身的质量,还有一个要看宣传的效果。企业中的产品推广似乎也有点相像。以前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追求的不仅是酒香,还有宣传推广。一个人也许也是这样,光有内在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推销自己,当然不能过度推销,这是从这里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