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图书馆之恋《我的图书馆之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2:15
  • 126

“对我来说,由阅读、思考、写作和各种社交活动构成的在图书馆的日子就是一种对我的研究和平衡必不可少的氧气。我听天由命地想到我必须面对哪天因为年龄的关系我行动困难,连书目也翻不动。到那个时候,我还会有,至少我希望如此,梦到曾经陪伴我一生的图书馆的能力。”

和作者一样,我对于图书馆也差不多具有同种感情,把周末在图书馆的时光看作莫大的恩惠和完全幸福的时刻。无论哪座城市,如果说让我选择其生活核心的话,我定会选择图书馆。即使是在杭州,美不胜收的西湖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却也取代不了图书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能为思维注入活力,但是身在图书馆,那种沉浸的感觉对思维的影响更加深厚、有力。

我的图书馆之恋曲中共经历了3位“恋人”,各有其个性。

(一) 粗犷的沈阳老图书馆

沈阳的老图书馆是我的第一位恋人,她租用了地段极佳的市府广场区域,交通四通八达,身处曾经最高的建筑“火炬大厦”裙楼中,可谓大家闺秀、出身豪门。但是,对于我这个穷酸的书生却毫不亲近——它位于车道的交汇处,车流量极大,每次去图书馆不得不横穿这条繁华的马路,一路小跑后仍不免有战战兢兢的感觉。然后,拖着两条因奔跑而疲惫的腿,还要登上十几级台阶才能进入,就像个书生进衙门一样狼狈。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沈阳图书馆的层高都很高,光线通透性很好,但玻璃是褐色的,有些故弄玄虚的庄严感,坐在窗户边,望出去是滚滚车流和韩国SR房地产公司售楼处,它用一些装饰材料在外墙上搭建出一个模拟高楼,真是对《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真理原则”的极好讽刺。(最近读到沈阳楼市的一篇评论,才知道SR新城卖得并不如意,当年这个市府官员的座上宾一直欠着不少债务。)

由于这个图书馆可能是租借的写字楼,所以建筑中没有体现出图书馆的功能区域性,一个个小办公室占去了不少空间,整个借书区域也是拆散的。就好比她家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房间,但是真要让我找到她的闺房,可要爬上爬下找遍全楼才敢确认。

幸亏这种粗犷的性格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困扰,我是一个对复杂事物有特殊好感的人,喜欢把别人认为困难或复杂的事物剖解开来、研究明白,对地理位置、计算机都是如此。我大学二年级为了考计算机4级(2、3级已经轻松考过),2周中天天泡在了沈阳图书馆,在犹如静止的时空里,艰难地咀嚼着汇编语言等从来没接触过的考试内容。4级证书顺利地考下后,我还是挺感谢沈阳图书馆这位恋人在考试前的陪伴,感谢她在繁闹都市中提供了一方安静的绿洲。

是的,无论图书馆身处多么嘈杂的环境,进入阅览室后,我的心定会随着满目的书架而沉静下来。我曾经计算过,普通书架的一个格子可以放40本书籍,竖向上下放置7个格子就是280本,横向又有6列,加上书架可是双面的,一共可以放置3360本书。以我去年阅读一百余本书(每三天读一本)为参照,如果要读完一个书架的书籍至少要花28年的时间!经典之书那么多,而人生如此有限,有生之年能读懂半个书架的书足矣。

(二) 阴郁的南京老图书馆

到南京的第一个周末,我就计划好到南京图书馆办图书证了。

你体会过那种相亲的感觉吗?知道对方就快近了,那种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的生理反应。我在走近南京图书馆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感觉,我猜想南京图书馆在繁华的珠江路不远处,应该也是人声鼎沸吧?它的建筑会不会令我眼前一亮呢?它应该是坐拥书城吧?

但我穿行在熙熙攘攘人群中,反复走了几次也没找到,还是直到经过一大妈指点,才在一条巷子里寻得南京图书馆的牌匾。前后看了看才最终确认这的确是南京图书馆。

第一次见它的失落感恐怕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一进门是个不大的院子,院子脏兮兮的感觉,很有衰落的工厂的感觉。我估计再寻找一下,也许能在院子的角落里发现个建材什么的。进门的左侧就是南图的主体建筑,是个毫不起眼的普通建筑。一踏进来,外面的暖阳霎时不见。我记得第一次去,是想找本Python语言的书籍,计算机书架在某个阅览室的最底部,脚下的木制地板踩过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天花板很低,窗户窄小,就像走在人家的地下室里。平时来借书的人不多,尤其是下午4-5点走入这里更显恐怖,我借完书之后也是很快就离开了,总觉得此地不宜久留。

我唯一觉得舒服的是,门口的两个小窗口后面的阿姨,办理、退还借书证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南京的最后几个月里,新的南京图书馆快建好了,其建筑漂亮大气的外观与老图书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阴森的老南图在我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我思索这种强烈的反差:安静的书籍躺在阴暗的角落里等着你去发现,与你的头脑同样可以碰撞出强烈的火花,只要你的心是炙热的,书籍内在的思想依旧可以点燃你内心的热情,而无论它在阴冷中忍受多少年了。

(三) 精致的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有很多乐趣是前两个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也是通过这个图书馆,我提升了辨别书籍好坏的能力。

在这个图书馆呆的时间愈久我就愈喜欢这里:曾经这里的书证是收取年费的,现在改为免年费,只需要押金就可以办理了(好像是中国首个开创免年费的图书馆);曾经必须拿图书证进门,现在拿身份证和市民卡同样可以进来看书;曾经只能借3本书,后来扩展为一次5本书,而且超时一周之内都不会收取额外费用;曾经提包必须存在门外,还要收取1元的保管费,现在不仅可以带着包进入阅览室,还提供了自动的免费存包柜……对于读者来讲,这些客户体验的提升都是极到位的。

另外,浙图于我还有额外的乐趣:从窗户望出去是绿树成荫的宝石山,在劳累的时候我可以在图书馆的四周竹林中走走;我可以带着笔记本使用免费电源和覆盖全市的华数无线网络;中午在读者食堂花8元就可以饱食一餐,这里的饭菜口味无可挑剔,那位收钱的大叔即使对10元钱也要一丝不苟对着光线照照看;阳光明媚的时候,我可以借书后在一栏之隔的黄龙洞景区草坪上躺下来阅读,草坪上总是有很多小孩子在嬉戏;我有时读书读到兴致盎然,掩卷后回味无穷之时,爬上宝石山,欣赏山脚下的秀美西湖。

在精神上,浙江图书馆给我带来愉悦的惊喜也不少:

*摆在图书馆门前的周末书市风雨不误,我因此淘到了不少便宜的杂志和好书;

*《周末大讲堂》请过卞祖善、潘石屹等名人演讲,言语平实,营养丰富。本周请的是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整个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上坐满了人,两个入门处塞有5层人墙阻隔,刘伟用了极其通俗的言语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引得观众频频点头,尤其是讲到一个东北县长在三年把一个县终于弄成了国家级贫困县当作成绩汇报时,下面观众爆发出许久的笑声;

*与浙江音乐厅合作的音乐会,只需20元的门票,就可以听到来自欧洲音乐家们演奏最纯正的音乐,那场木管二重奏的演出,精彩纷呈。只是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听音乐会的习惯,总是发出各种各样的响声,包括我,在这样的平民音乐会熏陶下才知道了何时该鼓掌,如何与音乐家互动。

*在北京奥运期间免费开放视听室,可以随时入内观看大屏幕投影。我记忆很深刻的是,第一个比赛日的上午,我偶然发现这里在放映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很多读者和图书馆员工聚在一起,共同为陈燮霞加油,一起叹息一起喝采,比赛后才知道这是中国取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在离开学校许久之后第一次找回这种一起呐喊的记忆。

在浙图,我能熟悉每个书架上放置的书籍类型、我能记得哪个座位下有插座、我会从一个人的看书姿态能大致猜出他在阅读哪一类书籍、我练就了从封面装帧来判定书籍好坏的能力……

结语

杉浦康平曾经谈论书籍具有五感:1)书的重量感;2)手触摸的感觉;3)打开书,随着书的翻动,油墨和纸张的气味不断地刺激着读者的嗅觉;4)书页翻动,纸张的声音;5)读者阅读书籍,最直接的视觉感觉。我的图书馆之恋也是体验书籍给我带来的各种感觉,当日暮降临余晖洒满窗外的树林,我用手轻抚过架上的书脊,我将感恩送给了书籍和图书馆。我和朋友说:每当走进图书馆就感到文思泉涌,很多工作的思考都是在图书馆完成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图书馆我会更加沉浸,用一种恋爱般的气息来呼吸带给我无限的创造力。

生命值得经历,图书馆值得爱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