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不要用爱控制我《谁是你的泰迪熊?》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31:14
  • 56

《不要控制我》这本书,也有译成《不要用爱控制我》,原名Controlling People 是最近读完的一本很有意思的心理学著作。其实书我下了很久了,不过一直没有想起来读,这个礼拜,终于把屁股粘在凳子上,一口气读完。

先总结一下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然后如果有心情的话,再婆婆妈妈一下个人的感受。

开篇先是从行为学角度讨论了控制和被控制的表现,其后几章讨论了生活中经典的控制者的行为,以及被控制者会出现的行为——被动或是主动式的人格分裂。随后的几章,就大篇幅细致讨论了控制者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以及控制从何而来,包括家庭的,朋友之间的,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给读者解释了控制的原因,控制者行为、被控制者行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控制者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被控制者的个人表现。由此将一幅完整的图片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通过描述性的实例加以解释,对于读者来说,更容易通过这些实例讲书中所讲的理论映像到自己身上。

书中选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泰迪熊模型,一个乖乖坐在那里,完全服从的泰迪熊,作为被控制者的典型,而“我”,一个总是和泰迪熊自问自答的人,代表控制者。自然,好像孩子过家家一样,控制者把泰迪熊放置在ta满意的地方,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泰迪熊的生活,泰迪熊永远微笑,永远服从,从不顶嘴,也不会有任何 “我”所不知道的思想和行为。

这个没有思想的泰迪熊,就是控制者为自己制造出来的被控制者的一个假象。但是这种情况不会维持很久,控制者很快会发现被控制者并不是他们希望的那样。

而当这个泰迪熊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在“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不再乖乖坐在“我”给它准备的那个沙发上的时候,“我”的安全感崩溃了,因为“我”害怕由此会失去泰迪熊。这种恐惧感,“我”自然不会向离开了“我”就不能生存的泰迪熊坦白,所以“我”会以一个强者的形象出现,严厉地批评泰迪熊,贬低和他一起的朋友(这样他就不会爱上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告诉他他所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当然“我”安排他做的那些事情除外。威胁他,如果他做了让“我”不高兴的事情,“我”会把它扔出去,再买一个新的玩具——听话的加菲猫。“我”希望借用这种方法,让泰迪熊回到他的沙发上,乖乖等我回家。如果以上手法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我”就把泰迪熊扔到地上,踹~~

作者认为,很多控制者对被控制者都存在这个“泰迪熊”的假象,他们不能和对方真正的沟通,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到对方,永远都是在试图和这个“泰迪熊”在说话,而不断抹杀对方的独立人格。

控制者会使用的方法很多,但是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的控制者:显性的,和隐形的。显性控制者一般采取直接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被控制者的行为和思想;而隐形的控制者则是用一种让被控制者产生错觉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对方的控制。

文章的最后用了很长的篇幅,试图探求这种控制关系的根源,并且给受控制着提供建议,尤其是帮他们逃脱可能的来自控制者的暴力行为。

就这本书来说,个人以为是写的相当成功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从易读性,社会广度,以及整书结构来说,都非常的出色。读过的人,很少有不会对着某些章节段落感叹或是自省的。

不过就心理学著作来说,本来这门学科就有自己很大的一个局限性——可以发现问题,却不能从本学科提炼出完全的解决方法,否则就会坠入唯心主义的全套。当然此处不是说唯心主义不好,而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唯心主义的施用时间长,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误入歧途。就拿控制来说,作为心理学家,从心理健康考虑,都会否定军队的制度,而将其归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是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想要否定军队制度,就只能有一个前提——世界大同,永无战争——而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明知却不作为,是否是一种道德准则的流失呢?

虽然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手法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如果幸运的话,我们还能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大部分人是同时处在控制者和受控制者双重地位的社会成员,这种双重身份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

另外一个没有涉及的问题,是控制者是如何成为控制者的,而被控制者自身是否拥有某些特质,是他们成为特别脆弱的一群。答案肯定是有的,书中提供了保护个人精神空间的建议,但是对于那些认识不到自己精神空间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作者也阐明了,很多控制者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控制行为,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对对方的语言和身体暴力是爱的表现。

其他的一些心理学著作里面,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是因为成因很复杂,所以基本上每本也都是大部头的单独著作。从以前阅读的经历来看,很多涉及到个人的生长背景,尤其是童年经历,文化背景,等等,这里就不再累述。

扯得有点远了,就顺便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其实个人来说,每次看一本心理学著作都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肯定会忍不住拿自己开刀试验书中的理论,有的时候过程会颇为痛苦。尤其是很多时候会面临死循环无解的情况,而我又是一个很清楚自己精神边界的人。有的时候会觉得很错乱,某些现象,到底是应该作为需要处理的问题来解决,还是应该作为自己独立人格的一部分呢?心理学模型其实和物理学模型一样,都追求一个假象条件下的最佳状态,同样,在举例的时候,模型会具有最典型的心理特点,而没有复杂的重叠问题。可以和社会割裂,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只要拥有完美的人格,这个模型就成立了。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模型确是没法生存的。就好像要在人类社会中寻找一个纯净的没有被病毒污染过的基因,是不可能的任务。

除去这个模型的问题,书中写的很多现象,其实可以套到自己头上的。我拥有很完美的隐性控制者的能力和特点,当初是被我作为生存能力努力磨练出来的。主要因为从幼儿园就是全班最小的一个孩子,容易被别人欺负和忽视。而我的脾气也颇为特殊,属于很早就了解到自己的心里边界的人,所以很讨厌别人管,一直是刺头。

在碰壁几次以后就学得聪明了,与其和大人硬碰硬,我会使用很多方法让别人服从我。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小的时候如果我喜欢某样糖果,就会不断地对母亲称赞,这个糖果怎样怎样好看好吃,这样她想为我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糖果会成为她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东西。其实这个手法和广告是一个效果,都是对别人思维的隐形控制。虽然是很轻微的,但是原理同出一辙。

这个方法对我来说驾轻就熟,因此在group discussion的时候,虽然我从来不会主动组织group,但是却每次都成为group leader。采取的就是这种隐形控制的方法——而且是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在佐佑咨询公司做那个人格测试的时候,那个咨询员对着我的分数,意味深长问了一句,你希望你的经理是怎样一个人?当时的感觉印象很深,那种别人看穿了,泰迪熊不听话的那种恐惧感。

可能我比很多习惯成自然的控制者好的一点,是我不会无限制地用这种方法,往往只在自己受到威胁,需要”求生“的那种境地下”调用“,就比如说面试的时候群殴,就是很好的一个激发条件。但是还是要很注意,因为这种行为很多时候在中国被当成”成熟“,”有城府“,”有能力“的优点而被大加赞赏。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网络聊天的时候,因为失去了肢体语言的交流、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交流话题的局限性,有的时候会产生泰迪熊现象。习惯和某一个网友聊某一类事情,因为”ta总是很有意思,能帮助我。。“等等。其实与其说是和一个网友聊天,不如说是和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泰迪熊聊天,完全的服从,完全的理解,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很建意各位反思一下自己。

其实这本书让人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是被控制者的人格分裂,以及控制者对其感受的抹杀。举的例子实在很符合中国很多父母的行事风格。觉得这部分特别震撼的一个原因是我也经常被灌输这种那种的教条,不过因为很早就有那种个人感,所以一直特别反感,看到这本书上的分析和描述,有种似曾相识,非常解恨的感觉。因为长久以来,我一直被扣”不听话“,”不正常“,”一股子邪气“的帽子,被拿来做为”听老师、家长话“,”好好学习“的孩子的反面教材。呼,长出一口气,原来我才是比较正常的。哈哈~~

先扯到这里吧,我要去买菜了。。。

http://velvetdress.ycool.com/post.2279778.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