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厚达299页的书在前86页里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叙述。而此后的文字让我不断怀疑,这本书的名字也许应该叫《许知远选集》。
书的封二上有一段对许知远的介绍,里面列举了许的著作,但显然遗漏了以下三本:《纳斯达克的一代》、《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在《醒来》一书的后半部分,大多正好来自于这三本书,譬如,我清晰地记得,那篇《我曾是一个DOT-COMMER》正是《纳斯达克的一代》的跋文,而“重新认识中国”这章则是《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一书的整体搬迁。
指出以上这些并没有恶意,一个商业作家在出版的作品里重复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样的重复让我顺带回味了一下许的写作路径。
在出了《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之后,我想许知远自己也厌烦了凌空蹈虚的国际评论,那样一直对“911”、对“历史的终结”喋喋不休很可能失去读者。《中国纪事》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至少许已经开始体味到对于自己国家的认识应该通过双脚。我记得那年在接受“小凤直播室”采访时,许被诘问,“你去过山西的黑砖窑吗?”许的回答智慧而无力,我相信这样的质问他也许遇到过无数次。而《中国纪事》应该是为了回答这样的质问而诞生的。
这样,我理所当然地期待许会在新书里用他“敏感的心灵”,为我们提出他“对自己国家的重新认识”。
读完本书的前86页后,我的心情很矛盾,对于同一个话题用尽这么长的篇幅,在许的文字中十分罕见,而且这里面包含了生动的细节与独到的思考,但依然有不痛快的感觉。我知道,许知远在写作这86页时,一定埋下了类似《光荣与梦想》似的野心,但显然,展现在我眼前的这86页,没有达到他原先所期待的高度。
如果要写一本上溯甲午,下追当代的中国社会实录,那许至少要提供更多的材料、笔端触碰更多的社会阶层才行,就像凌志军在《变化》一书中所做的那样。而如果许只是想大尺度的观察中国,从中为我们厘清一些长期存在的偏见的话,蒋廷黻写于30年代的一本小书——《中国近代史大纲》是值得借鉴的。
然而,这样的要求或许是一种苛责。我也意识到,许知远在前86页里面所做的尝试,意义正如吴晓波的序言所说:自晚明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丧失对国家进步的整体叙述能力。而许尝试的正是“国家进步的整体叙述”,这样的尝试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这86页的确如许知远自己在后记里所说:“言辞的粗糙、重复,逻辑的不严密,武断的结论”。许没有过谦,他在翻来覆去比喻周恩来时,言语是重复的,他将“CC派”认定为和“蓝衣社”是同样的特务组织,语言是粗糙的,他也许没有见过国共协议的面貌,就臆想毛和蒋的签名,这同样近乎逻辑不严密和武断。对于一本非学术著作,这样的毛病都可以原谅。
从甲午战争到***逝世这一段描述中,许引用的材料大多还是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的描述,譬如费正清之类,但我欣喜地看到,他已经注意到了诸如《***文选》第二卷这样的文本——真的要认识中国,这样的文本是无法跳过的,而放在几年前,我不知道许会怎样认为。
作为许的拥趸,我比任何人都期待他著作的出色,这种期待类似一个普通中国散户对于自己所持股票的期待,而目前,形势似乎还不太乐观。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30:5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