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意识的危机《热烈与冷静中的反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28:46
  • 69

本书据说是林的博士论文,就我经验来看,博士论文基本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最扎实最精悍的一块。果然读起来很严密,也不乏警句,全书基本结论为:五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与“全面反传统”的思想本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林的药方是我们熟知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书中对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三个人的思维路径分析,的确有好些神来之笔,但还是不时地把三人的只言片语往“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里面套,有些生硬。

我很认可林在书里的理论架构,而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文化人物的研究日深,很可能加强林的这一论断。我只是觉得,“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难道不是任何一个知识分子的特性吗?岂是陈、胡、鲁所独然?文人身无长物,有的只是半点“思想文化”,他们要谈解决问题,不通过“思想文化”通过啥呢?

对三人的思想评析,我以为鲁迅这一章实为全书经典,尤其林毓生引鲁迅的散文诗剧《过客》,认为里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的那位“过客”,正是鲁迅的自我写照。对此我深以为然。而看到这一则,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尼采笔下那个举着灯笼的疯子,它与这位走向坟地的过客——二者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鬼魅凄怆的气息,看得让人直点头。

而相较之下,写陈独秀和胡适的章节则逊色一些。尤其是写胡,我觉得林的论断都没有大问题,也抓住了胡适中西文化态度的游离和前后矛盾,但却没有将这一前后矛盾展开来分析,而事实上这一矛盾是至为重要的——既然鲁迅可以复杂到多个层次,对于胡适,难道一个“***”、一个“假改良主义”就可以定论?此外,由于胡老先生说话从来不绝对化,搞得林毓生明明觉得胡适有此观点,可就是抓不到把柄,十分有意思。

另外,读罢本书后,也粗粗看了下袁伟时驳本书的文章,读下来发现,袁伟时主要是不同意本书附录里的那篇《中国人文的重建》,觉得苛责了胡适。也不无道理。

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应该是在《中国意识的危机》全书基础之外的发挥,我猜测是他在台湾某所大学的演讲,他在该文中指出,胡适过分追求方法论,带来很多不良后果。这也许是事实,但显然,在民众分外饥渴的五四时代,胡的矫枉过正,很大程度上是时代使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