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苦命天子《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28:10
  • 58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本想写出针对“非专业读者”的历史畅销书,希望“改变生存的境遇”,而销量未能如愿。一叹。

其实我就是茅先生所说的“非专业读者”。茅先生《天朝的崩溃》和《戊戌变法史事考》都拜读过,很喜欢。本书显然写法不同,力求通俗,看起来很轻松。

三联这个版本应该是新增了彩页,印刷甚精。

摘抄点笔记,以便忘得慢些。

1。书里有道光的字,觉得像乾隆的字一样,头重脚轻的。

2。野史载道光曾想立奕,而立储御书上破天荒地立奕为亲王,也说明了道光的犹豫。从后来的情形看,奕显然更有才具。历史不能假设,野史多有嗟叹。

3。咸丰颇思振作,初亦勤勉。

4。咸丰刚即位,太平天国即起,在位十一年,竟无一日安宁,果然苦命。

5。全靠曾国藩和湘军,而咸丰对曾报以疑忌。这也不能全对咸丰,曾手握重兵,实际上是他的私人军队。

6。厘金,为商业税,各省督抚自行征收,朝廷无法控制。兵与财都不在皇帝手里,这皇帝够苦的。

7。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使保卫首都成为战略重点,而无力进取。偏师林凤祥、李开芳虽攻至天津,终于未能更进一步。

8。杨秀清颇有军事天才,据说不识字。

9。李秀成、陈玉成使太平天国再度振兴。

10。外患。叶名琛一向为咸丰倚重,居然谎报军情。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对付英军,无须干扰圣听,“胸怀着另一种忠诚”。

11。广东与英法开战,而两江、闽浙居然与英法和平共处,上海甚至成为英法的中转站和补给基地。也是中外战争史上奇观。咸丰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12。公使驻京、面交国书是谈判中咸丰最为顾忌的,比丧权失地还重要。

13。1860年6日,法军闯入圆明园抢劫,7日英军也入园。13日,英法联军自安定门入北京。

14。为报复被捕的巴夏礼一行39人中有20人死于清狱中,英国专使额尔金决定给咸丰一个永久的教训,10月18日,英军纵火烧毁圆明园。抢劫最力的法军却以“不文明”拒绝参加。

15。肃顺有才具。左宗棠、曾国藩均有赖他在朝中支撑。权倾一时,肃党把持朝政。肃顺对外强硬,俄国人没从他那里讨到便宜。

16。咸丰逃往热河时起用奕议和收拾残局。奕此前也曾领班军机处,少年老成。不免受疑忌。

17。奕此时处理和议,并无特出成绩,被俄国借机讹诈,丧失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然而此后极高的悟性、好学精神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气。他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洋务;南北通商口岸分设大臣,即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管理各口通商事务;设立同文馆,学习外语。

18。和议达成,英法军退,咸丰却不回銮。朝廷分为两半。围绕回銮的政治斗争,肃顺占了上风。咸丰可能得了肺结核,倦怠政务,纵情声色,时日无多。咸丰谕旨,顾命八大臣均为肃党。

19。慈禧出身没有传说中那么玄乎,标准的良家女。咸丰当年选秀,最为看重的是后来的慈安皇后,然后就是那拉氏,母以子贵,坐稳后宫第二位。那拉氏可能是后宫中仅有的能阅看奏折的女子,咸丰可能让她代阅奏折,但对她的政见可能不看重甚至有防范她干政。

20。咸丰安排八大臣“赞襄”,实际上就是代行皇权,但又要求御旨需盖“御赏”、“同道堂”两章,分别掌握在两宫手里,以为制衡。这项安排竟成为政变关键。

21。肃顺大意。奕赴热河,肃顺放心让他与两宫太后见面两个多小时。在京时奕已作好准备,确认京城百官支持,摸清掌握兵权的胜保、僧格林沁的态度,测试了外国公使的倾向。然后肃顺又同意两宫太后先回北京,自己扶柩后至。奕得以从容布置。祺祥政变遂成。

22。咸丰生前事事不如意,临终前的政治安排不待入土已被推翻。真是到死也苦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