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朦胧诗以后《当局者的“旁观诗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25:40
  • 113

当局者的“旁观诗学”

余丛/文

自新世纪以降,陆续读到过诗人刘春的好几本随笔集,从《或明或暗的关系》到《让时间说话》,多少都会涉及到诗歌界的人和事,读起来尤其亲切和感人。这些年,刘春的写作方向越发明确,阅读视野更加开阔,后劲和潜力也得以较大发挥,使得他遥遥走到了同辈人的前面。现在,我又重新翻出他的另一本专著——《朦胧诗以后》,随手之间竟然不忍放下,忽然觉得有必要写点文字。与刘春前几本随笔集不同的是,本书专注中国近2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诗人和诗坛现状,是一本立足于诗歌现场的“半学术专著”。

或许,因了这个“半学术”状态,书中少了索引和大师的语录,没有了旁证和文体的局限,全凭作者的冷静思考和自由发挥。当然,这是离不开刘春胸有成竹的诗学底气,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诗人,并且还是70后诗人中的一员骁将。我与他的交往也有段历史,平时经常电话亦或在QQ上聊天,彼此了解颇多。这些年,他舞文弄墨、交朋结友,以及编民刊、办网站、开诗会等等,大多数来往于诗歌圈之内。因此,他为“朦胧诗以后”的写作算是做了多年积累,都是熟人熟事和耳熟能详的诗,所以下起笔来自然得心应手,完全不见生分和隔的感觉。

《朦胧诗以后》一书副题为“1986—2007中国诗歌地图”,既有时间意义上的线索,更有被介入的诗歌现场。刘春从个人的阅读视野和诗学见解出发,从诗人到作品、从流派到风格、从选本到刊物,甚至从影响到争议,都可以说广泛涉猎又尖锐剖析,既从容梳理又客观记录,勾勒出一部别样的诗歌小史。且不管观点对与错,还是领悟的深与浅,对于作者而言更多受命于有话要说。刘春在后记中称:“在写作态度上,我要求笔下的文字不违背内心,忠实于平时的所思所想,即使里面存在因为功力不逮而‘绕道而行’,也决不虚饰和藏拙。”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春在本书里,偏要充当“当局者不迷”的角色,以诗人身份,洞悉朦胧诗以后的诗坛脉络。不偏不倚的“述”,不褒不贬的“论”,皆是贴上“刘春”牌标签的。诗外的看热闹,诗内的看门道,两者不靠的就享受其鲜活观点。程光炜毫不讳言:“这些评论,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睿智,精神的自由和指点江山的文字风格。”我想,正是刘春这样善于思考的写作者,才能从喧嚣的现场抽身而出,并写出一部痛快淋漓的诗学随笔。

2009-3-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