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动物农场《动物农场》和周朝的意识形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25:07
  • 89

《动物农场》和周朝的意识形态

广成子

三国时期的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汉代的傅毅和班固,水平本是伯仲之间;但班固却,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武仲因为善于写文章作了兰台令史,一下笔就自己停不下来。真诚的文人相轻,大概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解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又不是只有一种题材,没有人能够样样精通,所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说的就是这种心理。

文的诞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古能古到什么时候呢?西周之前应该不会有文人的。造字的仓颉不是文人,造车的黄帝应该也不是文人,说周文王是文人也很牵强。但文或文人的产生,和周朝有很大的关系。

据记载:“夏尚质,亲而不尊;商尚鬼,尊而不亲;周尚文,尊尊而亲亲。”夏朝人质朴,尚未完全脱离母系氏族的痕迹,有亲和力而缺少敬畏感和距离感;殷商尚鬼,宗教理性发达,多敬畏感和距离感而少亲和力。周监于二代,尚文,既要敬畏感和距离感又要亲和力。

文者纹也,两种不同的东西并行而不悖叫做纹,因为周代既尊尊又亲亲,两条纲领交叉,就有了冲突,为了调和冲突,必须自圆其说,所以周朝尚文,周朝是实用理性极为发达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朝代。

在奥维尔《动物农场》中,动物夺权之后,发表施政纲领,其中关于“平等”的一条纲领演变为: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平等”和“更加平等”的关系好比“尊尊”和“亲亲”的关系。二者是有矛盾的,在理论上是无法调和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调和。

商朝是一个有大量奴隶存在的朝代,它的特征是尊而不亲,尚鬼。《动物农场》的农场主琼斯和纣王类似,花天酒地,生活腐朽,暴躁,欺压动物。老猪少校起到了文王的作用,不久,他死了,和文王一样。拿破仑和武王一样,雪球和尖嗓分担了周公旦。

王国维在《殷纣制度论》中说:周制尚文者,盖兼综数义而不专主一义之谓。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用类似《动物农场》中的语言表述就是:兄弟都亲,但有的兄弟更亲,而立嫡庶之制;先人都尊,但有的先人更尊,而立庙制。可以看出,这种常人难懂的“兼综数义而不专主一义”的自圆其说,就是“文”最本质的含义。

为何相轻

文人相轻,是“道术为天下裂”的必然后果。

尼采在《善与恶的彼岸》中提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比善与恶的力量更大,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就必须估价,并且不敢与他的邻居具有相同的价值。一个学说想要生存,也不能与其他学说具有相同的估价。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从亲亲尊尊这四个字考虑:儒家是既尊尊又亲亲,是对周代的保守;道家主张亲而不尊,混混然,默默然,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是尚质;墨家尊尊而不亲亲,尚鬼。

《汉书》记载:诸子百家“各执一端,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庄子》记载:“天下大乱,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不但时君世主没有内圣的素质,天下诸子也没有内圣的素质,他们只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道术分

裂了,彼此势必存在竞争关系,于是各派互相攻击,各种学说彼此之间“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是尼采所说的“不敢和别人的估价相同”。

后世之学者,不见道之全体。于是各执一端,比如儒家和墨家,墨家就是肯定儒家所否定的,而否定儒家所肯定的。

文人相轻的渊源大概就在这吧。

相轻有方

道术者相轻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文人相轻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方法相反。

为何?

因为,道只有一个,道术本通于一。真理只有一个,所以为了急功近利只能否定对方的观点而宣扬自己的观点。其实,各种学说最终是相通的,相反而皆相成的。

文人相轻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是因为,“文非一体”,文艺和学术不同,文艺有多种题材,各种题材有自己的“真理”,所以文人相轻理应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曹丕所说的文艺工作者“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么做法虽然没有必要,但还算比较正常,长就是好,短就是不好,揭露别人的短处,还算诚实的。曹丕所说的文人相轻,是真诚的相轻,心里真是那么想的。用尼采的分析来说,这里的好就是善,坏就是恶,从某种意义上是比较健康的心理。

但现在的文人相轻,已经不是这样。往往是“各以所短,相轻所长”。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比如鲁迅笔下,当长了癞的阿Q被人取笑时,他只好说:“你还不配……”意思就是说你们还不配长癞疮疤呢。长癞疮疤本来是短处,却被无奈的阿Q说成了长处,没有长癞疮疤的人反倒不配了。这种方法被称作“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奴隶的道德”,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长期的怨恨的积压有关。一个的愤怒如果不能得到立即的释放或者遗忘,积压在心里,就会毒蚀人的心灵。

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中国人的健忘的特征。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而尼采认为健忘有时是一种必要的品质,这样才能克服形成奴隶道德的精神原动力——怨恨。我不知道阿Q是否是真的“忘却”了。构成真正道德的那种自我肯定,不需假借于否定外在而自有价值,显然

是阿Q没有的。

阿Q虽然不是文人,却是整体中国人的缩影,也许,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Q,或多或少。这也是阿Q之为不朽名作的原因。

文人流变

文人是一个人见人怕的标签,但谁是文人呢?当一个人称他人为文人而不以文人自居,他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标准何在?

钱钟书在《论文人》中说:“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出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说。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作者,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就是。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乎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

似乎,钱先生所列举的“无用文人”是那些“为己”,他们无论写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是摆弄自己的感情,他们研究的是小器的“自己”。而那些不以文自居的“专家”,他们是“为人”,他们胸怀天下,研究的对象是“别人”(当然也顺带自己),所以,他们不是文人,应该另叫学者了。

文人研究自己,学者研究文人。

文人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专家或学者吗?还是文盲?这是一个历史问题。

从夏尚质,周尚文的比较来看,文人的反义词是“质人”,质朴的人。数学上有一种数,叫质数,就是不可再分的整数,除了自身和一之外没有除数。质人也是这样,他们头脑简单,类似老子所说的“其政闷闷,其民醇醇”的初民。最质朴的人是道身合一的,“道生一”,质人只有道和他们自身这两个除数。

到春秋时期,孔子总结说: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唐代时,汉民族依然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到了宋代,可能是对唐代的矫枉过正,也可能是宋代由于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罹患先天性的心脏病——骑兵类机动部队的不足,宋代开始尚文。宋代的尚文和周朝的尚文不同,这里的尚文的反义词是尚武。

明灭,满清兴起。汉民族被压制,文化衰退。清朝是专制中的专制。300年的压抑,怨恨的毒素渗入了民族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了总多阿Q的奴隶道德。直到近20年来,犬儒主义盛行。近代的尚文,已经和“文”无关了,文盲也可能是“文人”了。

另一方面,中国尚未脱离“周尚文”的意识形态,刑(私刑滥用体罚)乐(晚会,歌曲,大型文艺活动)并重,无法制,在周朝的意识形态加秦朝的暴力体制下,中国人整体上难免都是“文”了,思想复杂而扭曲善于狡辩而行动无力。

如今的“文人”,也许已经找不到反义词了。

周朝的意识形态:文

文就是狡辩,自欺欺人。比如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20实际六七十年代的荒谬可笑的种种义正言辞理论。想起来,和“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平等”一样有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