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阳光下的民科《我们的科学文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20:51
  • 97

目前一共出了三本,《科学败给迷信?》《阳光下的民科》《科学的异域》。编者的名单里,有江晓原、刘兵、钮卫星……一大票搞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的,聚集在这个叫做《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的名号下,各种好玩的文章。不过说到这里想到的却是别的东西,现在网上的很多小圈子,比如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基于这样的多人博客或者论坛进行一种圈子化的创作,可能可以说是web2.0时代的特征或者趋势,并且颇有些类似民国年间繁盛的杂志业,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刊物,前仆后继,还有日本所谓同人志,都是这个感觉,只不过由于国内严格的平面媒体管理,就把这种类东西压缩到网上了。当然制作成本也是一个问题,总不能再整一个油印机,刻蜡纸板吧,都没地儿买去~~同样的情况还有各种诗歌民刊,更加小圈子化,而网络则极大地成全了他们,我们以后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东西呢,不知道。

以上是闲话,回来说书的内容,体裁与生产过程已经决定了内容注定是杂烩,但编辑的思路相当清晰。比较喜欢科幻的部分,这当然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偏好。自1983年科幻被“错划右派”以来,科幻人一直在追求一种“去边缘化”,或者,至少有别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不过争取了很多年,成效甚微,唯一的进展是受众面的扩大,感谢《科幻世界》、美国大片和日本动漫,但依然是圈子化的,尽管圈子大了很多倍,对于者背后的原因,分析了很多,都归结为一个观念问题,因此一直想打通圈内圈外,其实是一个政治逻辑问题,以乌托邦为逻辑起点的意识形态,就只能允许一个未来,即存在着乌托邦的未来,而科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关于未来以及当下的可能性的艺术,在科幻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结果即“如果……那么……”但未来如果有着如此复杂的可能性,乌托邦作为逻辑起点就被解构掉了,直接一点说,就如同书中一篇文章引用的一位老干部的话:你们写的那些东西,外星人都统治地球了,我们党咋办。这正是一种朴素而有效的智慧。

除去科幻,最显著的应当是在序言中打出的“科学文化派”的旗号,之所以说其编辑思路清晰,也是因为很多文章与这一旗号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对于“科学主义”与“伪科学”的论争所给予的关注。这场论争我本科时候即抱以极大关注,对方舟子抱以极大同情——至今仍是如此。方舟子自觉地使用“科学主义”这一概念是相当晚的事情,而且我想作为一名生化工程专家,他也没有必要去了解科学主义的流变,包括现在流行的“科学社会学”这类劳什子。方舟子的主要问题是性格上的,而非理念上的。但站在他对面的一些文章与人却有时候要让人摇头的。怒江建坝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在反坝问题本身,方、何、水博与环保者们争论的其实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而所谓敬畏自然的争论,最大的收益者只能是媒体;关于中医的争论,没错,自福柯以来,医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科学问题,也正因此双方差不多是在不同的平台争论,这还不算上一批传统意义上的中医支持者——并且双方似乎没有兴趣了解对方的话语体系。所以我有时候禁不住想对方舟子说:读点后现代吧。同时分外还念哈贝马斯。因此回顾这几年来的所谓论战,江晓原所祈望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似乎还是希望渺茫,而在这个问题背后,使这个分工如此精细的时代,学术共同体将会怎样?这可能是这套丛书的意旨所在:“我们的科学文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