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始读于寒假的这本巨著就要走上它的最后几个章节。磨损的《外滩画报》见证了它日夜伴随我沧桑(我一直拿《外滩画报》包书皮来着。)
认识Oz缘于那一次图书馆中东文学的偶遇。《黑匣子》是我所接触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瑰丽的想象,细腻的描写,至今忘不了伊兰娜连篇累牍地幻想:阿历克斯如何面对着一片片杉林放下手中的烟斗;之后是《我的米海尔》,有些沉闷和单调,但女性细密的洞察力一览无余,如果承认《爱与黑暗的故事》是自传体小说的话,那么这种微妙的感悟力应源于作者卓越非凡的母亲,一个细腻而颇有艺术天分的布拉格大学肆业生;《了解女人》可以拿来做女性主义小说范例分析,而我相信Oz也在其中想要尝试意识流的结构方式。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作家。
之后拿到了这本《爱与黑暗的故事》。许久都没有举起这样的大部头了。从叙述者父母的长辈开始,一头扎进千千万万流散世界各地犹太人中的一小支里面。Oz带着我又一遍温习了那一段历史,而这一次,历史带上了人情味儿,不再是百科式的冰冷客观的嘴角。
读这本书最大的震撼之一是那一句话:爸爸年轻时待在维也纳时(大概是二战前10多年吧,我自己推测的),欧洲的每面墙壁上写着“犹太人滚回巴勒斯坦去”,五十年后他到欧洲旅行,墙壁上都在呐喊:“犹太人滚出巴勒斯坦。”
书中诸如此类的对于迫害和侮辱的描述总是没有想象中那样富有激情。控诉没有出现,甚至没有太多的感叹号。仿佛作者无意为之,但读之却深感一字一句都饱含泪水,只是这泪无需与呐喊和嘶吼相伴。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民族是怎样迸发出如此高涨的生命力。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处可供他们容身。(“犹太家庭向来如此他们相信教育是在为未来投资,是任何人都无法从你孩子那里剥夺掉的东西,即便,但愿不会这样,有战争,有另一场革命,有另一场移民浪潮,有更多的歧视法,你也能迅速地卷起文凭,藏到衣服夹缝里,逃向允许犹太人生活的任何地方。”)但是他们倔强得像蟑螂一样在四面虎视眈眈的阿拉伯世界里为自己撑起一小片蓝天。“要是你已经哭得再没有眼泪,那么就不要哭,放声笑吧。”像这样明显带有犹太性质的哲思在书中俯拾即是,随手拾起即可一点点剥开这个民族的异质。
Narrator的叙述由祖父母一辈自然过渡到父母一辈时,明显细腻丰富许多,感慨于作者深厚的记忆力(我小时候的事儿基本什么也记不得),抑或那样的幼年太过特别,不管谁拥有这样的经历都会历历在目:经历了以色列国建国的前前后后,耶路撒冷的包围战争,母亲郁郁不得志而自杀,家庭的破裂,基布兹的诱惑。。。。。。个人认为从这里开始情节变得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了。(看到有人说读不下去,犹太民族不是一个容易接近和了解的民族,需要耐心和毅力。。。)
犹太民族的苦与痛,血与泪浸润了千年迦南地,这样一个“应许之地”之上的以色列国对于每一个犹太人的意义各异,但是当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时,当大卫•本•古里安宣布建立以色列国之时,白皙的,古铜的,黝黑的脸庞上都挂着一样的幸福光彩。小说中深夜联欢的描写令人难忘,而后父亲在小Amoz床上挂泪的回忆更让人心痛。
爱与黑暗的结合,一个犹太人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17:3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