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叫《安娜.卡列宁那》书的名字叫我困惑。
她写安娜的成分只占到20%左右,甚至感觉还不到。在书开始了50多页了,我还没见到安娜的名字。
还有安娜这个人,我看到大半了,却亟须看一下别人的评论,因为我不明白安娜这个角色有什么重要的。网上的评论有好几种,有说安娜是个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勇敢的女人,有说安娜的美貌与端庄,有说安娜的局限性,有说她对爱情的定义问题····
可是直到看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叫《安娜.卡列宁那》。
在我看来安娜的地位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这么重要。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心理描写也好,其他的刻画也好,都是生动、入木三分且深刻的。比如莱温(有些译作列文)、比如安娜的丈夫、比如基蒂···,最让我赞叹的是他对人性多面性和矛盾的刻画,一个人可以是这样的,但在另外的场合他却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格,这些矛盾看起来却又合情合理。
这本书还让我欣赏的是他对上流社会的刻画,融入了他自己的很多理解,深刻,带有很浓的嘲讽(用现在的主流意思形态来说,他是进步的,革命的),却又透露出他生活的这个圈子在他的生命中如何根深蒂固,这些也是他无法超越的局限。
这本书中,最让我欣赏的人是莱温。
他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却不喜欢呆在城中社交、不喜欢呆在官场混饭吃,却喜欢经营自己的农场,对农业经营情有独钟,还刻苦钻研农业知识,想写出有用的农业著作
他害羞和稚气,在其他人眼中很情绪化和古怪,总之它与他成长其中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或者说他是当时日益败落的贵族社会的一股清泉,带着些山野的清香。
可他在托尔斯泰笔下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标杆式人物,他有着很多的困惑,他对死亡的害怕,他对很对东西的思考过程···,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托尔斯泰借莱温讨论的生和死的话题,最后他的结果是无神论的莱温皈依了上帝,找到了心灵的寄托。这是个让我困惑的内容,也许对刻画人物有点帮助,当我觉得更多的也许是作者心灵的写照,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困惑。
在写莱温的时候,他用了很多的笔墨,重点写了一些让我很感动的细节。他写了莱温劳动的快乐,写他跟庄稼人一起干活时的畅快,那些文字让我很感动,我有些能体会得到我们与土地的关系,也许这也是作者的思考···
还写了他的打猎过程,这一部分我很喜欢,不过我不明白作者的意图,也许他在说着我不懂得一些东西,但是没关系,我喜欢那些细节。
我一直觉得,莱温才是他刻画的重点,甚至他把自己寄托在了莱温身上。虽然关于莱温我还有一些疑惑,比如最后的结局,比如他的爱情···,但我不怀疑莱温的觉醒与局限是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这本书中最生动的人物。
至于安娜,我觉得对她的刻画远不如莱温。
本书为什么叫《安娜.卡列宁那》,胡乱猜测如下:(并没有查阅当时社会状况和作者信息)
1、安娜.卡列宁那是那一类追求自由(爱情、生活、思想)的代表,她的死也证明了这一类人的悲壮与局限。
2、对于他刻画最深刻的人物莱温,也是上流社会中最为异类的那一类,在当时的社会,太明显了也许会有一定阻碍。
3、毕竟爱情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是一个漂亮、端庄、灵性女人的悲剧爱情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17: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