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史家陈寅恪传《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16:12
  • 143

隔海江山烟雾外,历经沧桑,憔悴朱颜改。

风雨无情君莫怪,那堪春去情难再。

销尽风流心力怠,昔日繁华,梦里相思债。

玦月窥窗花影碎,秋虫似泣啼无奈。

——本书作者汪荣祖

“寅恪生于满清季世,身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抗战、国共内战,以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可说与中国近代的动乱与苦难相终始,以及是寅恪所谓‘神州沸腾,寰宇纷扰’之世。”

“他出身名门,家学渊博,又喜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各书,均有涉猎。”

“陈氏一门,三代英才,洵不多见。三世文运,乃遂文化浩劫以终。”

对于中国文化我一直很内疚。

现在时间这么珍贵还是花了两天时间认真研读此书。我知道这是一种恶补。

继续学习,因为目前还没有学识和资格对陈氏抑或此书妄自评价,故先摘取片断置于此处以日后温故而用。

我看陈寅恪传所学到的最基本一点乃“中体西用”。出国留学是耻,应以振兴中华为荣。越是读书越感学识不够。中西两种文化,我需继续研习各自的根基,稳扎稳打,以至于以后不盲目于天涯。

另,我深爱开篇这首短诗。

以下为部分书摘:

马列见解不是不能用,但不能先入为主或唯我独尊,否则便无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之可言。

寅恪***美延曾追忆道:……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

萧公权说:“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其中最特出的一位。真有学问的人绝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

更不幸的是,许多留学生回国之后,贩卖一知半解的西洋知识,且已打倒固有文化而自高,而一些未出国门的学者,历经国家挫败之余,或与西方物质文明魅力,以随声唱和,造成极端反传统全盘西化思潮。

中体西用极为处置之法,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体是“道”、是“本”、是“主”、是“内”;而用是“器”、是“末”、是“辅”、是“外”。接纳外来文化,并抛弃本土文化,亦非喧宾夺主。

辜鸿铭阐发: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梅光迪:改造固有文化,与吸收他人文化,皆须先由彻底研究,加以至明确之评判,副以至精当之手续,合千百融贯中西直通儒大师,宣导国人,蔚为风气,则四、五十年成效必有可睹也。

面临西方文化冲击,自不应不战而自求灭亡。其正确途径是寻求创造性的综合,此一途径也是文化竞争中,最可求生之路。

他不能随俗,只能逆流。

陈寅恪:“原书中的具体史实,经过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定要养成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评态度。”

思想史并不尽同于哲学史和文化史。哲学史家研究思想系统质本身及其演变;文化史家则研究宗教、神话、文化、艺术等,即整个社会文化现象之全面;而思想史则居于二者之间,将思想概念置于时代、社会之中,再从思想推知时代文化的精神,以及从时代文化推知思想的渊源与流变。

异乡病目,英伦秋夜,寅恪的心情却是:“万里乾坤迷去处,此人终古泣天涯。”

花开花落隔天涯。

寅恪担心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并对他的长女说:“这次算是生离死别了!”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这包含他所具有的人文品质与人文素养,他在人文学中已达通儒的境界,而其人品,又表现出高贵的书生风骨,令人有“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感慨。

就是要看原书,要从原书中的具体史实,经过认真细致而实事求是地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定要养成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评态度。

必须自成系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性,不可能完全由另一种文化来取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本位,各各并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