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小团圆》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也许是看到纷纷扬扬的相关文字,那种热烈令我心生叛逆。
人们势必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张与胡的故事真相上,张迷们一定会明察秋毫,校正胡兰成的种种说法。这是人之常情,我若读它,也肯定首先是想知道张自己如何说这个故事。但是,这肯定会影响《小团圆》文学价值的正确评估,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损害。《小》的好坏标准,不再是小说本身的优劣,而是这个故事有多少自传的成分。
看到评论说,张讲述的故事,颠覆了胡的版本,重塑了自己的形象。但从我所看到的一些片段来说,并没有这个的感觉。虽然九莉与胡所写的张爱玲,同一场景却是两番貌态和心境,但我却丝毫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矛盾之处,甚至胡对张,也并非误解。那百感交集的一霎时,究竟有多少种思绪,脑海中又会掠过多少念头。所以他们只是捕捉了不同的,抑或是各自认为最重要的。但许多读者,似乎都渴望着张的这一场颠覆。他们为什么需要颠覆呢?在胡塑造的张身上,有什么让他们感到不满呢?是太温顺,太单纯,太无助吗?但我却从未这样觉得。胡提供的张,从起初的矜持,而后的热烈,最终的淡漠,绝非一个扁平的人物。所以至少对我而言,《小》当中有关张胡二人的故事,只是一种补充,不可能是颠覆。至于《小》被置于这样一个次要的补充位置,只能是怪它来得太晚了。
二十出头就懂得一切要“趁早”的张爱玲,为什么偏偏让这部《小团圆》晚了那么多年呢?她不想让这书面世,因为她知道,在胡写过,她的这些也就不再那么重要。她的工作,无非是在胡描摹的轮廓上着色,与他共同完成这幅画卷,让他们的故事在纸上团圆。
可是巴尔扎克的时代已经过去好久了,现在的我,一点都不喜欢用上帝的全知视角来看一个故事。我倒是宁可从胡兰成这个油滑甜腻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角度,想象着对面这位“这样高,怎么可以”的姑娘。
然而,现在若是不看,等这书在大陆出版,席卷风行,报纸铺天盖地,我大概就再也不想看了。这场与张爱玲的团圆太热烈了,违背了张爱玲谆谆叮嘱般附在前面的那个“小”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15:2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