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紧迫感?打个最通俗的比方,想上厕所时的感觉就是紧迫感,想上厕所却找不到厕所叫危机感,找不到厕所感觉实在忍不住了叫崩溃感。
由于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的经济衰退,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就像人家说的,等到下雨时才想起买伞,不得不临时抱佛脚,裁员、减薪、压缩开支、降低成本、精简机构,这些公司平时一定是思想准备不足,没有紧迫感,没有危机感,到时难免惊慌失措,有的不得不断臂保命,甚至就此崩溃,我们已经见过不少这样的庞然大物,美国的两房、雷曼、几个汽车巨头、国内的大量倒闭的出口型、加工型企业工厂大多如此。而对于有准备有紧迫感危机感的公司来说,平时已经有了应对危机的策略,这时候就能从容应对了。或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或趁低出手,全面进攻,有紧迫感的人善于把握时机,就像书封面上那只秒表,和时间赛跑,他们一定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自满的人不会有紧迫感,自满则自负,听不进意见,自我感觉良好,不会想要变革,俗话说:穷则思变,富则守成。我们说的“满招损”也是这个道理。管理学上有个“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如果没有马蝇,马就懒洋洋的不愿跑。这是外界给的刺激,紧迫感也有马蝇的效用,不管是外来的或自发的。
但仅有紧迫感其实是不够的,有紧迫感仅仅是有了推动力,有紧迫感只是知道“必须做”,还要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有效率地做错误的或者是无用的工作是更大错误或浪费。姜汝祥的点评很到位:重要的不是你“正在做”,而是你“做什么”。 紧迫感可以是紧张但不是焦虑、慌张、忙乱,要找到关键点再行动,是对紧要问题的迫切感,而不要盲目行动。文章语言平淡无味,读起来比较枯燥,容易打瞌睡。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说话阅读习惯的问题,书中有些地方如果不看姜汝祥的点评可能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有紧迫感并付诸行动还要选择时机,时机不对,一切白费。比如你正在公车上突然想上厕所,这就是时机不对,司机不能停车,只有忍耐。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被紧迫感压垮,总是处于绷紧的状态是对身心健康不利的。就算到了站却找不到厕所,仍然没用,这时候就有危机了;你的承受能力又不够,危机来临,你就只有崩溃了。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没有外患的压力,这个国家一定会不思发展,早晚要衰亡。
看看大清帝国史,努尔哈赤、皇太极打下天下,康熙雍正乾隆发展壮大基业,经康乾盛世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富足的天朝,再往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挥霍,到1840年已经积弱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居安思危叫有前瞻性,能够居安思危说明有紧迫感,感到压力,等到敌人的枪炮打到家门口时,居危时才思危已经太迟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像福特、杜邦、奔驰、可口可乐那样的百年企业?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昙花一现的企业明星富翁却鲜有德才智俱备的企业家?
制度因素是其一,但是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之前的成功成为了他们的最大障碍,他们自满自负,他们躺在之前的光辉业绩里沾沾自喜,而这时候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利用他们的停步不前超过了他们。不要说百年企业,能持续经营几十年的就不错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已经缩短成为“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了”。
举个例子,亚星生产的863长途卧铺车曾经几乎垄断国内长途客运车市场,当然也不是浪得虚名的。据说是因为当年有一辆满载乘客的亚星车在贵州上路上行驶,不慎掉进60米深的山沟里,结果人员无一人受重伤,因为该车的结构非常牢固,安全性能极佳,此事经新闻报道开后,863车型立马成为抢手货,一车难求,托关系走后门带着成箱现金上门都买不到,公司确实火爆了几年,效益奖金好得让人眼红。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成功,从他们的领导层到基层都没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他们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企业停滞不前,高速公路的发展,需要动力更强外观更豪华更舒适的高档车,亚星却始终守着863的老模式,亚星衰落了。这段时期,同行们则都在紧锣密鼓奋起直追,几年后几个后起之秀金龙、大宇等已经超过了亚星,看看现在路上跑着的长途客运车,基本都是金龙、大宇等车的市场了,亚星863没有几辆,有也是破旧不堪的快要退休了。虽然后来亚星和奔驰合作开发豪华车,但是已经太迟了。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代有渴望成功的野心,有拼搏改变命运的上进心,有生存压力的危机感;第二代有父辈艰难创业的记忆,有继承前代志愿的使命,有继续发展的责任感,有证明自身才能不是靠父辈庇护的二世祖的欲望;到了第三代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生下来就是锦衣玉食,没有吃过一点苦,没有生存压力,没有上进动力,不需要自己有什么才能,不需要任何努力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就不懂得珍惜,挥霍无度,导致家道败落。所以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成,第三代挥霍败家,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家庭如此,对企业对国家也同样适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11:4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