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傅国涌的民国故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06:34
  • 69

都说出书如生子,都要经历一番辛苦孕育与不安的期待,孩子出世之后的姓名,一般都体现着父母的的意愿,可是一本新书的书名,有时候却由不得作者自己。傅国涌先生的这本新书,名字有点长——《民国年间那人这事》——“那人这事,这人那事……我自己都记不住,还怎么跟朋友们介绍?”傅先生原定的书名,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已,《民国故事》。普通历史爱好者可以随手翻翻,当故事看;专业读者自然可以从遴选的旧事与掌故中,体味作者的一片深心。

名字虽不是最如意,内容却相当充实,每篇不过千字,全书凡176篇,篇篇生动可读。民国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在很多人看来,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历史,甚至是一团漆黑的历史。克罗齐说得好:“一个看来像只是恶的事实,一个看来完全是颓废的时代,只能是一个‘非历史的’事实,这就是说,它还没有用历史的精神去处理,没有经过思想贯注。”

傅国涌一直是谦和的,他说这本书只是自己“阅读各类零散的民国史书”,“随手留下的一些读书札记”;然而你仔细读了之后自然会发现,这些看似错落的民国故事中,有着充盈的历史精神与思想贯注。在作者心目中,民国短短的三十八年,简直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他在序言里说:“那是一个别样的时代,一个王纲解纽、诸侯蜂起、异族入侵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乱世,有点类似闹哄哄的春秋战国和魏晋风流时代。当然,在文明的意义上,它已经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乱世。不光是那些在漫长的农耕和帝制黑夜里无法想像的新事业,包括出版、报纸、期刊、大学、研究所、近代民营企业……还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那些新人物,他们的面貌、气质、行事都不是旧时《世说新语》所能概括的,一句话,这里有全新的呼吸、全新的语言、全新的追求和梦想。”

了解作者对民国的这番见解之后,便可更清晰地看出隐藏在这近两百个故事中的暗纹脉络,书的内容分为九辑:

“城头变换五色旗”讲述军阀故事,“读书人的羽毛”大多关于学者与文人,“本人不是财神”谈商界人士,“水流云散”论教育界事迹,“新闻第一”说报人,“提供书本而不是子弹”着眼于出版业,“主客与公私”多涉及自由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周旋;最后两部分按时段编辑,“蚂蚁也成了佳肴”展示抗战时期众生百态,“大家都不来了”记录抗战结束至49年前的人与事。

作者游目周览,集合各个方面的视点,尽可能地呈现一幅完整的民国画面。无论是“土布短褂的汤寿潜”,“日常生活中的王国维”,“阎锡山办学”,还是沈从文“中国还成个中国不”的抗议,王云五“为我们中国人争一点点的气”的苦心,胡适“我不能放弃我的言论的冲动”的自白——本书意图的归结,乃是在于提供生动案例:在一个艰难转型的时期,本民族的优秀人物,作出种种努力,只为了众人能过上一种更文明、更美好的生活。

读这本书之前,我只了解徐悲鸿的傲气傲骨之说,不知道他另一行座右铭,“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看到这八个字,既欢喜敬佩其中的坚忍自信,又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傅国涌开篇即是一句“世人皆知徐悲鸿家挂着一副对联……”,惟独我还不知,读史的确使人明智啊。

而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司徒雷登为魏士毅立碑》一文,魏士毅为“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燕大二年级女生,司徒雷登支持学生自治会在化学楼附近为她立碑,作为永久的纪念,到了1937年,他断然拒绝日寇拆碑的要求,使得这纪念碑至今仍矗立在北大校园。文中引录冰心写于1936年的《司徒雷登校务长的爱与同情》,更让人一扫来自中学课本《别了,司徒雷登》的恶劣印象,冰心这样写道:

“每次的谈话里,都使我觉得他是兼有严父的沉静和慈母的温存。他款款的笑在你的对面或身边,两手叉握着放在膝上,用温和诚挚的目光看着你。”

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出生在杭州武林门外的耶稣堂弄,有意思的是,傅国涌先生的住处,也就在耶稣堂弄,这历史的巧合,正可作为本书的第177个故事。

《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傅国涌,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28.00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