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團圓《纵使举案齐眉,终究意难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02:34
  • 57

第一次看张爱玲,是因为初中的语文老师。

刚毕业的大女生,说起张爱玲来一脸的崇拜。因为喜欢她,才去买来了看。现在想起来,六年级的小女孩子其实并不适合看那些东西的。之后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只剩下那几本全集放在书架子上。倒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考进现在的专业里来。总想着要告诉她,总是没有机会。

高中的时候,买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很是郑重其事地在随笔里写了书评,语文老师批语,很好。但是那时候固执地不要听任何有关于她的不好的话,虽然真的有人当面提起也从来不辩白,只是在心里自动过滤掉。后来慢慢地知道,有些事情在中国人看来是永远不能被原谅的。虽然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一向是对政治很淡漠的人。喜欢她也是因为她的笔下政治不过是点缀,是这个世界的陪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高考结束的那一年暑假,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在炎热的夏天,缩在自己窄小的单人床上,借着昏暗的顶灯,很快地翻过一遍。只隐约记得,那故事已经很有一些回忆的气息,不再是从前的故事那样刻意的精雕细琢,连一件衣服的滚边、一只茶杯的花纹都要描写得面面俱到。

所以,看小团圆的时候,总觉得这根本是一本回忆录。只所以用了别的名字,不过是为了好教自己跳出来看,不至于美化了自己的记忆。只奈谈何容易。就连看的人都不禁要去对号入座。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她一直踯躅,要把这原稿销毁。

她仿佛是一个对人情极为淡薄的人,把一切都看得那样透。在最后的回忆里,她这样说,“知道自己不对,但是事实是毫无感觉,就像简直没有分别,感情用尽了就是没有了。是不是因为人多了,多一个也没有什么分别?照理不能这样讲,别的都是她爱的人。是他们不作长久之计,叫她忠于谁去?”是不是在生命的尽头,终于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母亲、父亲、姑姑、看护过的保姆,都有这样那样不完满的一面。还是因为他们都已经不在,也就已经没有维护的必要了。对炎樱这个人,也不是真正的就那么心无芥蒂,始终是有计较的喜欢和亲近。

在那张最著名的照片上,她仰着头、叉着腰,一副不可侵犯的凛冽模样。年轻的时候,不过是想远走高飞。等到年纪大了几岁,却已经走不动那条远兜远转的路了。谁又不是这样呢?长大的过程,无非就是渐渐认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能”。因为不能,就对这世界产生了疏离感,就希望这一切不过都是梦。即使这种日子已经过了很久,但是在梦中的日子仿佛也很长。

她的一整个成年时期,都在战争的年代里度过。但在她的回忆里,却鲜少有正面地提到过。即使是因为胡兰成的关系而到了人人指其项背的日子,也提的很少。也许她是在乎的,知道自己违反了世界的潮流。无奈一切都是不能重来的,像她这样骄傲的人是不屑于否认自己的过去的。于是就只好远走高飞。

她一向是说惯了别人的故事。这一回,终于轮到了自己。散乱的、回环的回忆,像浪潮一样,一波一波地涌上来,这一轮还没有退回去下一轮又返上来,多少有点措手不及。过去的事情那样鲜活且历历在目,她这样写,“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 不会是真的完全不在意了,所以在多年以后还要想着把故事写下来。多少有点不甘,想要让他看见,又害怕让他看见。因为有一些委屈,时间的消化是那样缓慢。缘何情深,沦为一场笑骂。

作家与怨妇的唯一区别,大概就在于文笔的好坏及读者的多少。

她把这回忆珍而重之地对待,但他不是那样。他的过去有声有色,不是那么空虚,在等着她来。虽然后来她也爱上了别的人,并且庆幸“幸好在那时候有他”。始终却是不一样的。

在她的故事里,少有团圆的结局。她只听信痛苦的语言,那是她的乡音。年少的时候看十八春,世均在开头的地方说,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对她来说,大概也就是那样。由此在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三年五载都可以拖延到一生一世那么绵长。时间只是在过去,至于去了哪里,并没有人真的关心。

最喜欢的始终是倾城之恋。并不是为了那里面的好结局。一个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她,还是为了成全她,这个城市才陷落了。在这本书里,比较靠前的地方,也隐约地有提到这样的故事。这种带点苍凉意味的宿命感,总是容易叫读者着迷。

到最后的地方,回忆仿佛也有点乱了。她独自到了纽约,嫁了一个比她大许多的人,连孩子都和她差不多年纪。她自语一向是对色彩有执拗向往的人,看过了最炽烈的一抹之后,看什么颜色都是一样,大概就是这样的缘故。

他们至少生活过。她喜欢人生。

她喜欢的,也不过是这个世界。

终于,他们都已经不在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