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契诃夫的一生》,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封面用了淡粉的底色。这个颜色自然无可厚非,只是拿在路上看的时候,很容易就显得脏起来。封面左上侧是内米洛夫斯基的照片,说不好是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远远地望着,好像是很远的地方。内页的开始,是契诃夫及其家人的一些照片。有他的家人,都在书中有所描述;还有他的妻子,直到他生命结束前才走到一起的演员。
就像是作者描述的,契诃夫的脸大抵是有些清癯的,甚至有些消瘦的感觉。深邃的眼神隐蔽在浓密的胡须中,很清澈,却有些对世界的不信任。我总觉得,他的脸,有些像如今的爱德华·诺顿,那个有些诡异的男子,当时饰演《一级恐惧》中的男孩子一举成名——他大抵也是有些分裂的情绪吧。虽然这种分裂不同于契诃夫的淡漠,但这种情绪久而久之练就的眼神,却还是有些相似。窥视的眼神,在未知的角落等待机会,等待发现见证你暴露的机会。
(二)
封底上的文字就很吸引人,包括国外评论家的评论还有中国版的序言摘抄,以及内文的引用,都很棒。或者说,“我需要一个月亮般的爱人”;或者说,送葬的人群里只有两个人满脸悲戚,“那是他生命中唯一爱过的女人”——母亲和妻子。这种摘抄有些内文的简练和诗意,不同于其他书籍封底的吹捧或者赞美。有点沉重,有点真实,又有点让你依依不舍。
书写契诃夫童年,用去了很大的篇幅。年少时期的小镇,落寞的姿态,有些自暴自弃的颓废。所以,在那样一个小镇子上成长起来的人,要么配着小镇一起腐烂,要么就寻找所有可以出走的机会,给自己换一片天。我大概是能够想到那种落败的,满是灰尘的小店铺,不远处河岸边传过来的气息,骄阳炎热的炙烤或者寒风凛冽的吹拂,天气都变得极端起来。父亲算是愚蠢的吗?母亲算是无能的吗?兄长们都没有以身作则吧?各种事件的描述那么真实,又那么让人无力拒绝。多灾多难的童年,算是幸运的磨练还是不幸的缱绻呢?
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小镇了。巧合的地方在于,我的小镇旁边,也有一条河,也曾经有过小小的辉煌。而如今,车水马龙不见,曾经繁忙的小码头也消失了踪影,甚至那些自然栖息的候鸟、白鹭也被造纸厂的污水驱逐了。小学时,校长还会一脸甜蜜地讲述他幼时,小火轮的汽笛声有多嘹亮,而如今见到他,他已经认不得我是谁。世事变迁就是这么快吧,但我还是总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就像是上学时期望一个二十四小时供电的房间,契诃夫小时候期待一个自己安静的角落,终究会实现的。渴望都会在第二天实现吧,不过,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在第一天去期待。
(三)
印象深刻的是契诃夫在自己家店铺的经历,我也曾经是那样一个看守店铺的小孩子。契诃夫父亲的店铺里,都是些纷杂的货物,和我母亲曾经的店铺一样。过来采购的,多半是些邻人,或者一盒烟或者一瓶醋,再或者是附近工厂小姑娘下夜班过来称半斤饼干。家里的柜台是木头架子的,几层玻璃隔开。齐腰高,坐在一侧看书,并不会很舒服。偶尔会有邻居过来跟父亲下一两盘象棋,茶水杯的杯壁,一层深色的茶锈,洗不去的旧时光。寒暑假会百无聊赖地坐在一旁,看过往的路人。
高一暑假,初识性事,偶尔会躲在玻璃柜子后面打飞机,射一手帕的粘稠,就像是那个夏天怎么都抹不开的炎热。也是那个暑假吧,开始学会思念一个人,满身慵懒地等待路口会出现他的影子。因为他有一次说,暑假的时候我去看你。妹妹都觉出了异常,说,哥哥,你是不是喜欢上什么人了啊?我矢口否认,即使某页白纸,随手涂抹的都是他的名字。
然而,那个看守店铺的经历,除了让我百无聊赖,并没有给我更多的印象。我的家乡没有流浪的吉普赛人,没有陌生的异乡来客,没有各种奇巧的故事讲述,却是一种真实的,像是牢笼一样的压迫。于是,很多人走开了。上学的,当兵的,除外打工的,人们都期望离开,会有新的开始吧?
夜晚降临的时候,日落的光会通过房门的玻璃,反射进来,金色的灿烂。天色由淡蓝变成灰白,再变成深蓝,直至完全变黑。观察天色的渐变,也是不错的事情。不同天色下,不同忙碌的人群。一身疲惫,或者一脸愤怒,生活本身的态度在你面前延展,只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下雨的时候会比较有趣,马路上低洼不平,平日里还知道躲闪。但下雨时就不一样了,下水道疏导不力,一层水掩盖住地面的崎岖,许多人会不小心摔倒在雨水里,然后马上两句,起身继续前行。
契诃夫看店的日子,记住了父亲对学徒的打骂,记住了兄长们转嫁的欺凌,还有夜晚时候好多人坐在一起喝酒喝咖啡的氤氲气息。而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一起死亡。一起车祸,母亲用自行车带着自己的孩子,汽车从后面撞过来,宝宝当时的头撞到地上留了好多血。母亲的头在流血,她只是抱着宝宝在那里哭着。后来车主跟路人将孩子送到医院,不过听说,后来孩子还是死掉了。
(四)
书写者内米洛夫斯基,第一次是在黎戈那里听说的,算是后知后觉吧。《法兰西组曲》《狼与狗》两部作品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了,前几日找来后者,阅读的感觉并不是那么顺畅。她所描写的契诃夫,犹太人与俄国人的生活,还有字字泣血的逃亡生活,其实是许多不同的侧面。这和她不断变换的生活情态和状况是相关的吧。于是我开始思考,写作者写作、阅读者阅读,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目的在里面?当我开始追问类似的问题的时候,madmad说,这是好深刻的一个问题啊。
这个问题是那天我走在路上的时候开始想起的,已经下了公交车,离家还有大约五分钟的路程。小熊煮了土豆汤泡饼在家等我,而我则提了两支糯米馅糖葫芦和七块五毛钱的麻辣烫。
回到家我对他说,亲爱的,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他说,什么问题咧?
我说,就是作者为什么书写,而我们为什么阅读?
他看着我,眨了眨眼,然后说,先吃饭吧。
不过我是真的有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契诃夫跟内米洛夫斯基相遇,两个生活境况完全不同的人,都在书写。契诃夫早期书写的理由很明确,找到一种让生活好起来的方式——赚些稿费而已,甚至当报社拖欠稿费的时候,他还会派遣自己的弟弟妹妹去缠着报社的人讨要。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雨果在内,很多著名的经典作家都是为了谋生吧,那数以千记的文字讲述,多半是在报社的催促下堆积出来的。我这里并没有丝毫贬损他们写作过程的意思,而他们描述的也是真实的或者虚构的,至少是打动人的故事。内米洛夫斯基则有些不同,至少前后期不同。前期家境优越,书写应该算是闲适吧;后来被迫流亡,书写则更加成为一种本能的记录,是的,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时代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昨天还看到一句话,说,作家的责任并不在于炫耀,而在于记录真实。或者这种记录和史学家的责任有些重合,但是,我在想,我们如今的历史,是由谁在书写呢?我们读到的以前的故事,我们如今看到的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在里面呢?或者会有人跟我说,“真实其实没什么用处的”。
其实我并没有想清楚,我为什么要阅读。这里的阅读不是为了考试之类不得不做的功课,而是更加贴近自己心灵的那些。也许是为了在某个午后给自己找到一个打发时间的方式,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在寂寞的时刻有所依托,也许是为了别人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让自己觉得美好。总之,书写和阅读都会不断继续下去的吧。
(五)
上周三的时候,小熊跟自己的同学晚上去吃饭了。回来的很晚。
下班后,我意兴满满地回家,烧饭,洗衣服,然后晚上十点钟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我站在阳台上抽烟,刚晾晒的衣服在不断地滴水,阳台上不久就聚成小小的水洼。有两件他的衬衣,红色格子,褐色格子。一般都是心情低落的时候,会洗衣服,而那天,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去想,如果没有他,我的生活会有如何的变化。等我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脸的笑意。我不想说话,一个人坐在一边;甚至他讨好地过来问我,擦脸了没有的时候,我只是一句,擦过了。
他的心里定是难过的吧,第二日清晨我便惊觉,我是没有任何道理和理由对他有那样的表情的。一路上他还是对我笑着,但是有了些遥远的意味。我跟他道歉,他原谅了我。但那种淡漠的表情,让我自己都心有余悸。
之前,我是经常流露那种表情的吧,包括对自己的母亲。而这种淡漠的表情是和由来呢?契诃夫小时候生活的环境,父兄的不负责任与诡异行径,那些年生活的艰难困苦应该在他的心里留下这样的影子,而我,则想不到是为什么。有时候会想,也许是因为对生活的惧怕吧。总觉得,如果跟一个人关系太近了,或者跟这个世界太近了,就会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那种淡漠,不是针对某人,而是一种长久积蓄的情绪。不过总是要改变的,契诃夫临终前几年终于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妻子;而我足够幸运,如今已经开始尝试去跟别人一起生活。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02:1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2846.html
下一篇
聖惡女《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