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看非林少华译的村上春树著作。或许是林少华自己的语言风格绑架了我对村上文字的印象,不管是好是坏,总觉得不是这个味儿。这次的村上就像是《黑客帝国3》里那换了张脸但仍爱吃糖的先知,让我在第一印象上本能地排斥,然而一旦适应了新的皮囊,那个我所熟悉的敏感、内向、倔强、执着的村上又活脱脱奔回来了,可喜可贺。
本书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要长时间维持小说家的身份的代价竟然如此之奇怪。村上说,写长篇小说,实际上是体力劳动。要做一个常青、多产的小说家,既需要先天的“才华”,也需要后天的“集中力”和“耐力”。每天伏案写作数小时看似轻松,但若要保持长年的创作力,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创作力永不枯竭、作品品质从不下降的真正的才华横溢的作家,实乃可遇不可求的文学巨人,能有这样的天才是文学的一大幸事。然而村上并不是这样的人(这点我也承认),极大多数作家也都不是这样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完完全全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被语文老师多表扬了两句而产生了更多一点的驾驭文字的自信,在年轻时可以挥霍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但是一旦超过了某个时间界限,曾经唾手可得的天然优势也渐渐消失,随后就是所谓“吃老本”,用新瓶装旧酒,再难有创作上的突破。村上认为,如果没有可靠的耐力和强健的体魄作为后盾,再次能够在笔耕中有所收获的几率就很小了。写小说如同徒手掘井,没有持之以恒的体力,要想不断地挖到新的水脉,恐怕是妄想。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锻炼身体的计划,就如同高速公路沿途不修加油站,能跑多远全看自己造化了。村上不是靠造化忽悠读者的人,他有朴素的目标,有朴素的计划,也有朴素的执行力,于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性格的体育锻炼项目——长跑,目的只有一个——能更久地写小说。
这当然是村上的一家之言,但我切切实实被说服了。村上的随笔的魅力之一,就是说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实话。原本想象的作家人生,怕是要有“不疯魔不成活”的狂妄精神,要有“上天入地神鬼相伴”的极限体验,哪会是村上这个样子,每天老老实实地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早早起来跑步,上午写作,下午翻译或听音乐,晚上再早早睡觉,每年参加的不是什么派对什么剪彩仪式什么签售会,而是埋在人群中的马拉松长跑和聪明人一般敬而远之的铁人三项比赛。但是唯此荒谬感,才让我相信他说的是事实,然后开始担心我们大陆某身体比较瘦弱的年轻作家的创作状况了。或许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嗯?相比果然还是韩寒比较靠谱,身体素质摆在那里。
不说别的伪作家和作家了,回来说本书。书名《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实际上是村上在模仿他喜爱的一个作家的短篇集叫“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我个人觉得书名译作《说到跑步,其实我想说的是……》更明白些。所谓“剃刀中也有哲学”,是村上在多本随笔中都谈到的信念。此番剖析了一个作为长跑者的自己,剖析了一个作为小说家的自己,实质上是剖析了一个作为普通人的自己。村上每年跑完马拉松后脑子里想的事情,可不是“我在冲刺阶段又收获了一个极妙的结尾”,而是“终于不用再跑了”。不端起架子做人,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恐怕是所有长跑者的共同点,也是村上春树不同于大多数作家的相异点。读他的小说,不会有“我正在被教化”的感觉,而是“我正在共振”。说村上春树充满个性可能真的是对他最大的误读。他连“装个性”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他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观察力和才华,以及确保这点观察力和才华不会随年龄而太快流逝的执着。如果你想做个村上迷,要了解他的观察力,去看他的随笔;要了解他的才华,去看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要了解他的执着,就看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吧,或者,每天坚持长跑去。
很奇怪,家里第一个看完这书的是老爸。虽然念年过半百,他也是个执着的业余运动者,村上的叙述在他心里产生的共鸣可能是我这平时不锻炼的懒人所无法体味到的。
这本书也是Jenny帮我在网上买的。说到Jenny,其实我想说的是……每次豆瓣我一点击“想读”某书,她就会默默帮我网购下来,其实她自己并不是像我一样热衷于豆瓣的,有时只是顶顶我的文章。如果真有什么“天下第一好老婆比武大会”而请我做评委的话,那怕是请所有其他参赛者都放弃吧——说这话或许有些臭屁和不厚道,但如同村上参加马拉松时默默等待在终点的太太,谁知道村上跑向的是终点,还是太太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01:5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