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出走十五年《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01:06
  • 67

最早喜欢余秋雨是因为看了他的《文化苦旅》,立刻被他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陶醉、折服。拜读他的《出走十五年》,几乎让我不忍释卷。他带我穿越时空漫步书海,读他的文字,仿佛他就在你耳畔轻语,像年轻人一般带着你游历山川,像中年人一般考读古迹,像老年人一般思考文化思考人生。

余秋雨曾说过,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河流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他的魅力就在于能带你一起漫步古今中外的千年文化,他在旅行中对文化的深刻解读和思考充满了诗意,让我们把生活当作不断去发现和体会的旅途。不管是多么大的文化命题,多么遥远的历史事件,他都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染你,让我们在时空的交错中寻找、发现、品位。你所体会到的历史和文化的细节,将永远成为你心灵里的东西。书里的经典文章比比皆是,每一篇都值得我们拿出来分享探讨。我常常一边读一边感慨、感叹、感悟。这里摘录书中最让我难忘的几段,与朋友们分享。

《洁净的起点》一文中,我随着余秋雨来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讲坛.这里“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徒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可是安静、洁净和简陋却证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智者文明。

《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带着我来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纪念馆,纪念被纳粹杀害的一百五十万名犹太儿童。“……所有人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因为眼前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笑容。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 “这些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不是用愤怒,不是用呐喊,而是用笑容面对你,你只能用泪眼凝视,一动不动,连拿手帕的动作都觉得多余。”

《人生最后的智慧》一文中,我们去瞻仰了侯赛因的陵墓。“……我做好了以最虔诚的步履攀援百级台阶、以最恭敬的目光面对肃穆仪仗的准备,但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祖父陵墓门外的空地上,有一方仅仅两平方米的沙土,围了一小圈白石,上支了一个布篷,也没有任何人看管,领路人说,这就是侯赛因国王的陵墓。” “……我一直认为,如何处理自己的墓葬,体现一代雄主的最后智慧。侯赛因国王没有放弃这种智慧,用一种清晰而幽默、无虞又无声的方式,对自己的信仰做了一个总结。”

《谁能辨认》一文中,余秋雨在魏玛告诉了我歌德和席勒的伟大友谊。歌德一直很生活阔绰,而席勒生平潦倒,他们彼此鼓励,彼此欣赏,歌德也一直帮助着这位天才朋友,而席勒也以自己的天才激活了歌德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却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可是“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到教堂地下室,二十年后清理时才想起席勒骨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标记,如何辨认?“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鉴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的情况下仍然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他很快就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是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着当初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者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了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那年在我家寄住”……

这本书的也收录了《文化苦旅》等著作中的几篇经典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这里真安静》、《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每一篇都历历在目,想分享的也太多太多。希望您也把这本书找来读读,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烂的书!用一段我最欣赏的“余秋雨人生哲学”结束分享,“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原文地址:http://www.jinbifun.com/Blog/100000273/100034847.s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