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澜本嫁衣《原来世间万物都是一场爱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9:52
  • 46

阅读陌生作者书的心情,并多少怀有其它舆论界定在头脑中的假设与期待,我想对于这本书,包括外在装帧之沉静。手抚摩书页时能感受到的某种满足。在我眼里,阅读是一场场各式各样旅行。有惊心动魄,有平淡无奇,当然也有因事早归,更会有时迷失山涧与溪流,并不是每个段名胜都给你以震撼。除非某段经历或感想的确感同身受。除了这种以外,凭的便是作者言语构造及故事的辐射角度。深层次剖析,个人之见地。

一些思维,一点往事,幻觉或期待。想克制又急切寻求认同的某些时刻。形成一篇文字乃至一本书,需要浓烈的胶着与巨大的因缘。揉捏在一起的新生造物,自然有碎屑,有值得挑剔的漏洞,更有被轻视理由,从情节至字句斟酌,它们该是这样便是这样。阅读本身,容不得一点忤逆。阅读是种寻觅,寻觅之途必然有名为“盲目”“迷惑”“不可言说”“幻象”……以类的视觉错综与身体力行的还原与假设。

在书中寻找适合的情绪字眼,终于为之动容一刹那。“原来世间万物都是一场爱情。”

一本书给人以陌生至熟悉的过程,何尝又不是场爱情?你爱它又或不爱,全凭感觉。你觉得它哪里都好,便是好,你觉得一切都不好,也全无理由,没有借口。

书的结束及关闭,带给阅读者的感觉,是言犹未尽,是下次启程的暗示,是阅读者跃跃欲试的野心与幻觉,黑暗或者苍凉,怎样一个故事,作者有时也不能决定。它们自行而生,又覆灭。生命蜕化出的书,它们都有各自在寻求中的意义。

而《澜本嫁衣》带给我的大约是一种隐约星火的希望……当说出这句话时,微笑,果然是希望。

开端平静自持,用句节制清透。时不时有几句睿智扑面的段落令得忍不住由衷应道,啊,就是这样。原来如此。对,不过如此。

阿兰哭泣那一段,我没料到我的骤然动容。那一段是整本书里最精彩的部分。过于关注男女主角的命运走向、心与路,并未觉察阿兰极阿美的对照反差。也不完全是这种反差造成的空前失重。我这个阅读者终于融进了故事里,融近了阿兰的感受里。我以为恰是那段不咸不淡的阿兰身世及心理描写犹是出彩。感觉上似是不太经心一笔的惊鸿,作者有意为之的安排……这都不重要。我一直记得“她冷漠如蜥蜴的眼神……”,有节制的情绪,张扬内敛。做到阿兰的地步是极限。于知秋却是不可能,诚然如是,她的剧烈丰盛,对世间有野心,林林种种的强烈希望与失落。与失望相对的不是绝望,在这本书里告诉我的,是失落。恰与内心某一点不谋而合。

一生不是知秋截然反面,她更像个记录者。游走在知秋生命里,真相中。她是剖析者,解构者。所以她必将爱上耀辉这样男子。他忧郁的敏感的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所有梦想。直至他燃烧在知秋的生命里,彼此耀眼,我都觉得很好理解及接受。一生的确不是丰盛的女子,她仅思维脉络之庞大。

现实中写作的女子,文本里的咄咄逼人,直至真相与巍然道破、留白之间。她心中的故事便是知秋,她渴望这样强大的,时刻为自己的需索而自行解决的女子。可事实她有安于平定。文本之中的纵深之处,一生甘心把男子赠予知秋。她对“姐姐”的爱,不是一个男子即可比拟的。

文中还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伏线将开未开。前半部分文中提到的“当然这是后话了”以及知秋说了很多事是一生所不知的。令人不由得猜想结局的变革,大概是看多了小说中叙事的诡计及策略,而不能平心静气感受文字流淌的真实了。也就是这种期许,对细节的度量,使得对结局失望。毕竟这是个侦探推理当道的时代。单凭文笔取胜的作者,我个人看来是尤为值得观赏,哪怕当书只是高楼大厦,不经风雨般薄弱也罢,可毕竟现实残酷,阅读是场虚幻之路。当书结束,脚下真实延伸开来的路瞬间弥合感觉不到,真正拓延开来的路却是心中不灭的希望。

这本书给人以希望。极致焚身爱不可取,在此前张悦然办的主题杂志里某篇文执笔的小说《怪阿姨》那句话估计读过后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凡是不要抓得太紧。”是啊,懂得放开,轻松下来,平和,再平和。

知秋不能做到阿兰的境地,自也不够阿美的决绝。更不能与一生相互对照。反倒文中起初浓墨重彩描绘的部分,更容易为人遗忘。

我是说以明。这个男人不由得让人想起安妮笔下的林和平。惟独不同的也是希望的,应该是以康结局的那句,我爱你。……太轻易,说得太轻易。他怎懂得知秋曾多么用力,多少冀望梦想,他怎会懂得?他不懂。他却是爱知秋的。林和平却自始至终未曾言过爱。耻辱往事,羞于提及的记忆。南生是他的耻辱记忆的帮凶。他得依靠女老板维持生计。不像以明风光无限,英俊漂亮……文中不止一次叙说他的漂亮。及对情欲的无限追寻。这也是一部分男人的生只大部分意义与存在价值。

如果情欲的追寻及世家的风光,算得上也是他自身价值的话。

令我感受到影射作者感情观念的,是一生对耀辉的感情,彼此生活的所有细枝末节,同样热爱文字的,都会懂得。那样的文艺男子当下又或从前是不胜其多的。耀辉强调的痛楚与真切感受,那段关于幻想的苦海的描述令人心凛然。是,何尝不是这样。耀辉的画地为牢,同样复制进了一生的生命里,爱情当中。

而在现实中,或许作者恰是更能体会耀辉这类情绪。明白却不能清晰杜绝。清醒的人不代表没有出错地方。最终的放弃,是一生的放弃,也是作者内心那个自我的放弃,姑且是带给我的,是这样的感受。

看罢此书搜索到了七堇年的博客,看到她写的,“希望你们读懂的,是这一本书。而不只是在懂那些故事。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带给我的今天。”

再想到这段话觉得鼻酸。也是个不被大多人懂得的女子。不过如此。一如文中她不断提及的,“如此如此”“如此的如此”。

或许这是个由放弃至希望的,由剧烈至平淡的故事。仅是这样。

一本书与书中故事,怎会是一个概念。

而知秋的经历不过是故事的帮衬与辅佐。一生站在清冷的雪花飞舞的慕尼黑,心却是平淡温静的。感到这些已足够。作为苛刻的阅读者来讲,我居然愿意放弃对于故事技巧性的叙述与追踪,细节的挑剔,至于那些文字的瑕疵,任何作者跋涉于虚无之间都会涉险滩入绝路,死后而生多几次。

再多几次,便不再如此颠簸。也只是个颠沛世间的船只。

小船只上的小风景与大梦想,断是你我所不能真正具体体味其个中细节的。

祝福堇年。祝福澜本嫁衣。写到这里想起一生的母亲,那个终生为人嫁衣的女子。平静不急噪的女子。

真正的澜本嫁衣是谁呢?穿上嫁衣的呢?仅仅是剧烈的丰盛的,平静及淡漠,即可泅渡于无望之觉么。

用耀辉回答一生关于爱情诘问的话结尾,“我不知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