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守夜《生活仍在那片瓦砾堆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8:59
  • 93

for 南方都市报

从《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亲和力》(Affinity)到《指匠情挑》(Fingersmith),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的小说均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书写同性恋者的生活。而花费四年时间写成的《守夜》(Night Watch)首次将小说背景设置为1940年代二战前后的伦敦,描绘多位伦敦人间彼此交错的生活。小说入围了2006年布克奖决选名单,仅在最后惜败于基兰·德塞的《失落的继承》。

二战小说看似一个已被写滥的题材,但莎拉·沃特斯的视角甚为独特:她无意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伦敦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写战时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心理的变化——“战争将会吞噬一切秘密,它们埋在尘土里、黑暗里、沉默里。”(P288);写战后人们无以名状的倦怠,写微小生命在失去亲人和财物后的失落和迷惘——“只不过过去了一两年,却像过去了很多年。(……)你希望事情会发生变化,或人会发生改变,可这种想法是愚蠢的,不是吗?因为万事万物是不会变的。不会真的改变,你只能去适应它们。”(P110)

莎拉·沃特斯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守夜》中人物众多,主人公凯、海伦、维芙和邓肯性格各异,加上配角人物,共计十数人;莎拉·沃特斯的手法是,在多数场景中只安排两位人物出场,通过细节和心理描摹塑造人物,再由主要人物之间的节点铺陈人际关系,不但心思细密,更使叙事节奏张弛有致。

小说的结构是《守夜》最精妙之处。故事开始于战后的1947年,小说先用近1/3的篇幅描述了战后生活,众多人物的生存状态仿佛很多个独立线头,聚成一个硕大的问号——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活又何以至此?倒叙造成的、被压制的信息构成了叙事的悬疑。随后故事回溯到1944年,多次线头之间开始有了联系,人物间繁复的关系渐渐显出端倪,小说的张力骤增。凯和维芙之间的“戒指故事”,拒绝服兵役而入狱的邓肯与狱监蒙迪先生间的特别关系,以及凯、海伦、朱莉亚间的三角关系都写得格外好看。到最后1941年的段落,当所有的谜如瞬间爆发般在高潮中揭开,第一部分的文本却由此获得了新生。

对声音和气味的细腻书写也是《守夜》的特色之一。街道上大蒜腐败的气味和刺耳的音乐、旅馆里的肉汁味和地毯味、监狱里的酸味和不平常的宁静、废屋里如同洗碗布的潮湿而刺鼻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与远处的隆隆炮声和硝烟味道交杂在小说的书页间,令这些人物和空间愈加逼真。

“我们的悲伤是一座倒塌的房子,你必须走过瓦砾堆,走到对面的地上……”这是凯在战后的一段话,“问题是,我不想走过去,我的全部生活仍在那片瓦砾堆里。”(P103)莎拉·沃特斯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她用叙事的魔法救回了瓦砾堆里的生活,重构了一段被撕扯的时间;而小说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

http://btr.blogbus.com/logs/36607684.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