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知道那些离开的人的故事,从小就学习老科学家们的高尚爱国情操:如何跟美国***抗争到底,身怀全世界最高精尖科学知识,摆脱高官厚禄,冲破(回)铁幕,返国成功。而那些回国的文科生们——看看巫宁坤先生的自传,再读一下杨绛的《洗澡》,也能差不多知点皮毛。
而那些没回来的留学生们呢?比起撤退台湾的外省大军,他们其实更无依无靠无着无落。一朝离乡,然后做了选择,就多年都不回家,只能在跟成长背景完全无关的社会里活下来。而能再回国时,motherland比当年做选择时又是一幅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面貌了。
那些留下的,其实多年对我们来说是个盲点。他们后来过着什么样的哀乐生活,有着怎样深深浅浅的乡愁,实现了何种的美国梦——虽然对他们来说,大洋彼岸还有个“新大陆”。
读完《五十年代的尘埃》,又看了遍白先勇的《谪仙记》。书读得不够多,能想得起来的展现“留下的人”的只能想到这篇小说。小说里中国留学生们一旦确定不归,倒马上在工作上大放光彩,都能在大城市找到体面的事业。顺遂如李彤者,做服装设计师,升职加薪一帆风顺,其他女孩也多嫁给同是留学生出身的医生工程师之类,生活无虞,闲时就在家里组牌局和舞会。麻将是国粹,也许同样是排解乡愁的最佳竞技娱乐,吵嚷着过一宵,第二天再做温文有礼的中产阶级。
那些追求李彤的可怜男同胞们,发现追不成时该怀着多么痛楚的心:回不去家,只能在此地展开计划外的人生规划,结果又无法如此美人结成一个家!当然后来他们大概都发现没和李彤成家也不太算是坏事,对李彤来说,没和他们成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唐德刚先生写到了更多“不归者”们的生活。在图书馆上班,适应更年期女上司;跟各国女人同住一座公寓,感受“大融合”;倾家荡产学跳舞,在舞会上一解寂寥(很像赖声川相声剧里那些外省人,一发现回不去家了,就拿出全部家当买了当时最流行的奢侈品——电视机);拿出做论文的劲头,费尽心机追求远房表妹(如能结合,不就成了家族大团圆了么)。还有生活落魄版的李彤,从热爱艺术的大家闺秀变成脱衣舞女郎,以及流落天涯变疯的美丽中国妇人,只能承蒙同乡姐妹的周末探望,借机发一发狂。
又想,也许那些回来的人,在没回来时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会跳舞,懂得美食,会去百老汇看戏,平日也是悠闲优雅的中产阶级,从事着光辉美好的职业(比如王莹?)。可能忽然就是国内旧雨新知们的一封信,诉说大好形势,于是胸中满江红,速速打包,farewell帝国大厦,farewell自由女神……在《求婚》里,唐德刚先生给尼古拉博士配了个大陆妹妹,十七岁,写信给美国的哥哥,劝他“早日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这边哥哥还放不下从台湾来美读书的表妹,而他本人麻省理工毕业,已经拿了大工厂年薪七千多美元的offer,就梦想着毕业后携表妹同去。而最后他求婚失败,是否一桑心就回国搞建设去了,这还真让人……捏把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57:2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