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八月宁静《陈宁:八月宁静》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3:41
  • 59



由于个人习惯的偏嗜,读书上对于不喜欢的和不熟悉的作者总是带有一种防御性的保守和顽固。对于陈宁这本《八月宁静》,若不是因其列在上海书店精装小开本系列中,也许我都不会去买,去读。因求全配套而买书,因喜欢装帧而读书,这种可笑迂态对于书痴怕也再所难免。

作者很陌生,看封底介绍方才醒然,原来即是在《书城》和《21世纪经济导报》开过专栏的尘翎,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后到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系攻读硕士,是记者、编辑出身,北京华艺出版社在二零零五年曾出过她的一本《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列在“二十一世纪书系”里。上网搜索“尘翎”竟然找到了她在天涯开设的简体版博客“尘翎部落格”(http://ningville.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ningville),于是满怀欣喜地在读书之前先浏览博客,翻了几页,文字真好,恰如其名:沉郁,宁静。再来读书,套用陈宁看到好书时爱用的话:舍不得读完。

文字实在是种奇妙的东西,同样的汉字,不同的人去组合,可以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有的可以组合成抒情,有的可以连缀成议论;有的读来面目可憎,有的让人一见倾心。组合方式即是风格。写文章文字是骨架,风格是血肉。南方朔说陈宁的风格是隐秀,“它有文采,有论理,因为论理而不致蹈空蹑虚;因为文采,说起事来遂不致于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间。”说得好,但似乎也没说尽。

陈宁的文字是那种不看倒也罢了,看过即难忘却的精灵,读过一篇,再读一篇,直到不知不觉间把整本书读完,意犹未尽,有种淡淡的上瘾。文字间优雅娴静的气质虽收敛含蓄,但也无从掩饰,“迫人直视”。

《八月宁静》是继《六月下雨,七月炎热》之后,陈宁的第二本文集。两本书书名很独特,陈宁自己也说“看起来有岁月推移的连贯感”,不过“其实故事不曾在作者计算之内。”虽说偶然,想来怕也离不开某种岁月情怀牵绊的刻然。

《八月宁静》由上海书店推出简体本之前,繁体本早在零七年的一月就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分三部。第一部径以“八月宁静”为题,辑中文字关涉巴黎,若巴黎咖啡馆的侍应生、巴黎的初夏、巴黎的八月……,陈宁以她的独到视角呈现出自己眼中巴黎的方方面面,记录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文字饱蕴文化气息。写得最好的当属辑末的三篇文字,看她写“夜巴黎”,写“左岸”,写“巴黎女子”,笔底有舒散不尽的情味,看得人简直走火入魔,仿佛自己正身置其中,至少也似曾相识。她写夜巴黎,说:“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叫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新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叫人迷醉的巴黎。……深夜的巴黎,令人悲伤。她把日间的装扮褪去,回归真实,迫你直视。”写左岸,说:“左岸只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不圣洁不完美。……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写巴黎女子,说:“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 这些文字中的巴黎是属于陈宁自己的巴黎,然而却“迫你直视”“叫人心碎心折”。“沉默时光•文字光影”把目光由巴黎转向了文学、电影和摄影,文学的品咂,电影的回味和照片的剖读,感性的细腻中蕴藏理性的深度,回旋迷绕着淡淡柔软的情愫,就像她对《卡尔维诺情书》的释读,“他只把深情留给所爱,这些文字从来不属于我们,我们有幸读到,就像偷吃了人家的葡萄。甜的”。“记忆回旋处”,围绕城市和记忆展开,写书店、电影节、太原街、油麻地、德国、巴黎的示威……,记忆回旋,风格依旧,不过忆旧的感性和现实的理性更加融汇缠绕,却也凸现出别于前两辑的韵味,让我们见识了陈宁于巴黎、文字和光影之外的另一些“斑斓片断”。

陈宁生在香港,曾旅居英伦、巴黎、台湾等多地,她自称是旅人,“飘流于不同的城市场域间,每一处都有其错落的身影”(陈国慧《陈宁的读书练习:冷冽而热情的回忆旅行》见“尘翎部落格”)。陈宁写“油麻地”说:“我曾经拥有过那样独一无二的油麻地,它的丰美多元,构成我生命不可分割的核心。这样,已经足够。”这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徘徊在旅行和回忆之间的旅人,用文字记写下旅途,尽管注入了文化、思考和情感,会有多重角度,但是我宁愿相信,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的人生脚注,其实巴黎、光影以及记忆不都是那样“丰美多元”的“油麻地”,独一无二,不可分割。身影走过,留下一串串脚步。“这样,已经足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