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自己的世界《格林:梦之日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3:33
  • 89

看书,我喜欢在晚间,拧亮台灯,垫上靠枕,手持书卷,斜躺于床。灯最好用白炽灯,昏黄的灯光有种暖暖的温情,衬显出一片柔和和静谧。书最好是小书,或开本精巧,或册页单薄,可单手持握,便于躺读。小书大多是闲书,也正好消解白日繁忙过后剩余的晚间闲情。也许是偏嗜,在我看来,许多时候,薄本小册带来的阅读乐趣要远高于宏典大制。

近期看书很是顺溜,两个晚间接连看完两本有意思的小书。一本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短篇集《红色笔记本》,一本是英国格雷厄姆·格林的“梦之日记”《我自己的世界》。

奥斯特的《红色笔记本》充斥着偶然和巧合,标称为“真实的故事”,实际却是真真假假,虚实难辨;格林的“梦之日记”讲述的是潜意识里的想象空间,正题却用《我自己的世界》,亦真亦幻,虚无缥缈。两本小书都是介于真与假之间,接连读到也算是一种有意思的巧合。

《红色笔记本》已在另一文中谈过,此处不赘,单说《我自己的世界》。格林的这本小书不过四万多字,薄薄一册。列在译文出版社的“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系列,该系列共出五种,除此册外,尚有《问题的核心》、《恋情的终结》、《哈瓦那特派员》和《人性的因素》,都是格林的代表性作品。

格林一生创作丰盈,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完成各类作品五十多种,覆盖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剧本、游记等多类体裁,可谓真正的著作等身。格林还保持着一项有意思的世界纪录: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多达二十一次,不过,他终老也无缘问鼎。

在格林的著作目录中,《我自己的世界》排在最后的一部,并不是它无足轻重,而是因为它是格林生前最后的“创作”。在格林的众多作品中,它算不上最重要的一部,但却是最奇奥的一部,也是格林颇为看重的一部。八十一岁的老格林把人生的最后几个月时间留给了这部小书,他翻检出过去二十多年的八百多页日记,分类、筛选、整理,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创作。甚至躺在病床上的最后几天里,他还惦念着这本小书,他给它想好了名字:《我自己的世界》,他交待守望在病床前的伊芙·克罗伊塔(陪他走完生命最后旅程的情人)要将它整理出版。遗憾的是,格林辞世前并没能亲眼看到它的出版。

格林的日记并不是现实生活琐事的翻录,而是他对梦境的回忆。从1965年到1989年的二十多年里,格林每天都要坚持记录日记---他的梦之日记。格林向来对梦兴趣浓厚,他的梦境记录不仅影响着他的创作,而且梦境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也给格林带来了轻松、快乐和幸福。

于这本《我自己的世界》,格林宣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自传,以‘幸福’始以‘死亡’终,是一个怪人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格林在自序中提到,他确信邓恩在《时间的实验》中的披露是正确的:“梦包含着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格林说他的梦境不止一次在普通世界里发生过,比如沉船。格林相信梦,依赖梦。在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格林究竟有没有不自觉地将真实的事件融入到他的“梦之日记”?如果有,那在这些扑朔迷离的梦境中又包含了多少“未来以及过去的碎片”?译者恺蒂带着类似疑问,一边翻译,一边搜索资料,为格林的“梦镜”添加了许多真实的脚注,可算是对这些疑问的一番别样探究。另一方面,恺蒂的注释也为这本小书增添了不少阅读的小趣味。

随举一例:《危险和恐惧的时刻》第二个片段,格林开首写到“那是1972年,伦敦的许多房子都被炸弹摧毁”,恺蒂注曰:“格林三四十年代在伦敦的家在二战中受到德军的直接轰炸而寸瓦不留,那天晚上他在情妇家过夜,所以幸免于难。他的妻子维维恩后来说:‘是格林的不忠救了他的命。’”格林的原话淡淡而出,不明所以如我者在这里或许一眼而过,不会留有多少印象,有了恺蒂的注释,给平铺直叙的句子加上花边趣闻的小故事,就像给白净的手帕边角绣上一朵艳逸的小花,或无大补,却添情味。

关于格林梦境的真假,恺蒂说得好:“对于格林自己来说,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去问,‘这梦中的事情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呀?’”,“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阅读的快乐!”

《我自己的世界》初读起来似乎稀疏散乱,我刚上手看时觉得太过平淡,以为远不及奥斯特笔下的巧合和偶然让人兴味盎然,但是越往后读越见趣味,到最后甚至不忍释卷。格林的梦境碎片交汇出自己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同时也记录了现实之外的另一个格林。我想,与其说格林拥有两个世界,倒不如说读者拥有两个格林,一个在现实里,一个在梦境中。

2009年3月23日晚

(《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英]格雷厄姆·格林著,恺蒂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0月,18.00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