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红色笔记本保罗·奥斯特:《红色笔记本》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3:31
  • 93

买书时常常贪恋一些好看的书(文本)外“风景”,或是精美的装帧,或是别致的开本,或是漂亮的插图,甚至舒心的版式。相对于平装,我更喜欢硬质精装,最好能用布面,像三联的“中学图书馆文库”;开本最好小巧,能盈掌而握,如百花文艺的“耕堂”系列;精美的彩色插图现在最为难求,《读库》倒是每期都有安置;版式最喜疏朗大气,看着清心舒适。当今出版物很少能“四位一体”,若是内容好读,能占到一两样的就足以让人欢心不已了。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小说近两年国内翻译引进不少。惭愧得很,我读过的迄今只有《红色笔记本》一种,几万字的薄薄小书。不过,我的“相遇”保罗·奥斯特正是拜由这本小书。

喜欢它先是装帧,之后才是内容。这是一本做得很精巧可爱的精装小开本。封面用红色,不是鲜艳、热情、时尚的红,而是冷郁、偏暗、略带怀旧的红。书脊部分用复古的粉红,很有旧式笔记本意韵。在我看来整个就是一本遗落在抽屉或书柜角落,多年之后才被无意翻寻出来的旧日记。书是汉英双语,有意思的是直到我把中文部分读完才发现书中还有一根备作书签的亮红飘带。版式也疏秀,读着舒心,是我钟情喜欢的设计。

《红色笔记本》是一本由一系列“巧合”串联起来的书。一口气读完,很是惊讶于这些发生在奥斯特身上(笔下)的巧遇。不知道是奥斯特吸引着这些故事,还是离奇的故事吸引着奥斯特,总之你会发现他的周围总是不乏“不可思议”。比如这一则:

“我未来的小姨子”为学中文搬到台北,一天和一个也为学中文来台北的年轻美国朋友聊天。一番谈话之后,竟然发现双方的姐姐都住在纽约上城西边109街,而且都在309号2楼。更离奇的,过了两年,两位互不识面的姐姐都搬离旧楼之后,在百老汇大道的一家书店竟然误打误撞地因为走散后的叫喊而相识,“圆圈终于合上了”,而她们也成为了“最要好、最忠诚”的朋友。

这看上去很有些荒诞,《红色笔记本》中却着实不乏这样的荒诞:一旦出现就会让“我”汽车爆胎的朋友、一个拨错的寻找奎因先生的电话、两次分娩时电视上恰巧播出的《尼姑故事》、因为儿女婚事而偶遇的比利时战俘和德国看守、以及因车祸而得的三百二十七美元救猫钱……

书的副题注明:“真实的故事”,也许是故意的掩饰,但是却很会把读者引入真实和虚构的纠结。你或许会为这些故事是否真实而猜量,奥斯特一次次地在讲述时声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听起来也许有点滑稽”、“我无意夸张”、“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发生在我身上的是有多么不可思议”……甚至他自己也为这么多的巧合和偶然而“困惑”:“我的生活里有好几打像这样的古怪事件,不管怎样努力,我也没有办法对它们置之不理。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老把我卷入这些莫名其妙的事件里去?”

正是欲盖弥彰,分明是奥斯特在故设“圈套”,引诱读者一点点走出对于故事真实性的疑惑,而一步步地进入这些巧合和偶然带来的惊讶之中。不过,小说本就徘徊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真实也好,虚构也罢,纠缠于故事的真与假,对于《红色笔记本》或许已是走入了偏门。真真假假,自在阅读者的好奇与惊讶之中。书中被一分为二的C的生活正像一个隐喻,“一个是版本A,一个是版本B,两个版本都是他的故事。两个版本他都体验过。两种真相,彼此互为抵消。这些年来,他就这样毫不知情地被搁浅在两者中间。”

奥斯特用简洁的文字或缓或急地讲述着巧合和偶然。也许生命中本就有很多的巧合和偶然,只不过奥斯特留意了、记下了,而我们忽略了、放过了。也许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和偶然,只不过,奥斯特想到了、写出了,而读者看到了、读过了。但是,就像故事的真实与虚构,这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我们读到了,分享了阅读的美妙。这样,也就够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