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体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52:56
  • 86

在看《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之前看过《赖声川的创意学》让我很多感触,尤其是关于创意一个部分。

一个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朋友说,他把男性与女性的思维做了比较,他认为男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而女性思维则更多的是经验思维加上直觉。

最初因为不服气他过分尖锐的言论,所以没有加以理会。但是两位创意大师的表现却印证了这一点。我尽管还是觉得他的说法过于绝对,但是却得正视创意的思维方式。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当中与《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一致的内容是对于知识的认同,做创意的人必须是个杂家,很多与创意看似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灵感的重要源泉。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抛弃知识而盲目地自我认同。

但是不同的是,李欣频更看重生活中的经验,赖声川则更关注精神的哲学,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在行为实践中有明显的区分。记得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中,赖声川最强调的就是不要给任何事物贴标签,因为那会让思维形成一种固有的形式,从而增加大脑思维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在你的面前有一张桌子,造型很奇特。假如要让你给它下个定义,吸引别人的关注,那么首先你要做到的是抛弃眼前这个事物是桌子的概念,更多的关注这件物品自身的特点。如它长得像什么,有什么特备精致的地方等等。

这样的方式是典型的抽象思维,它没有被现实所束缚。按道理,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最具有想象力的。

记得去年一部未映先红的电视剧《红楼梦》就因服装创意问题,发生或很大的争执,因为服装和装扮的创意来自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绝对违背了红迷以及老一辈观看陈晓旭版红楼的观众的认识。于是不少针对服装和装扮的异议争先恐后的出现在网络上,现在想想难道昆曲艺术真的就不适合做出新的尝试吗?原因呢?

这个话题暂且打住,说说关于李欣频的观点。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李欣频建议大家多看书、多看电影、多去旅行,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放好,这种做法看来违背了赖声川创意学中的不能贴标签的观点,可以却依旧让李欣频成为台湾炙手可热的文案大师。

她每天固定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一些事情,然后进行延伸思考。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很有书生的浪漫主义色彩,似乎较接近“拿来主义”的特点。我有些纳闷,究竟这样的做法是否实用,李欣频和赖声川哪个的说法更正确呢?

在比较过两者的观点之后,个人觉得他们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二者的方法不相同而已。

赖声川更注重思维的开发,李欣频更关心信息的累计。假若将两者相结合,将会给思维带来强大的力量。

我很喜欢李欣频的文字,带着浓烈的感***彩和理性的认识,让读者受感染的同时也得到共鸣;同样的,我也喜欢《赖声川的创意学》,其指引思维的方式很启发我。

现在我正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风格,尽管一开始很难,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