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头那篇序里面,那个人絮絮叨叨地说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
活人要打,死人也只有挨着。
既然书已经出出来,何必假惺惺故作姿态的澄清理由,或者人物已死,或者拉上卡夫卡那位做垫背,或者对得起张迷。
张迷算什么。
看张爱玲与出版社的信件来往节选。出版社看不起某群人的语文素质,说:
大陆人分不清楚fiction和自传。
怕人揣测了张爱玲。其实怕揣测错了。
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既然写出来,防不住别人揣测、误读。
何况张爱玲天生就是个被误读的料。
九莉是她如何,不是她又如何。
读起来时,觉得九莉是她,也觉得九莉不是她。九莉是表象,作者是本质。
九莉这个人物不讨人喜欢。楞支支的单薄在故事情节里,人情世故。温吞吞的老背景、老家庭、老故事。
那时候都是大家族,表亲堂亲一大堆,关系错综复杂。更显得九莉冷。
这里那里的姐姐哥哥,婚姻感情,和你有关的和九莉统统无关。
她也不是没有感情,也不是压着。她好像潜在那个时代的下面,无声地看着。偶尔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才上来透人气。悲凉的人气。
九莉身边似乎看不出爱,疼爱、溺爱、宠爱,都没有一丝光影。
倒是第四章开始出现邵时,忽然才觉得理解事后一切的发生,硬生生的感情逼人眼眶。
我讨厌张爱玲的悲凉。不是讨厌她没有感情,而是看得太明白。
把世间看明白的人,总是讨人嫌。
谁让她把你觉得和你一切相关的东西都撕扯开了。
对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来说,站在她的角度看世界,毋宁死。
她说出所懂得的东西时,我便觉得讨厌。
她让九莉刚说完喜欢那没见过面的(似乎也不讨人喜欢的)爷爷奶奶后,又让九莉说他们死了,却在她的血管里,随着她的死再死一次。
她让九莉觉得某哥哥嫂嫂不合拍,只是静谧的过,又加了句没有小家庭的温馨。
你觉得她对“小家庭的温馨”是超然的,不是羡慕,不是平静,不是任何名词能够说清楚的,超然的。
大概经历战乱的人,更能够体会这种腻凉的感觉。
觉得九莉蠢,张爱玲也蠢。蠢到一下子看清楚了这个世界。
有教授(记得还崇拜过他,现在连名字都忘记了,真可笑。其实后面的引用是不是他说得都记不清,暂且算他头上)曾说,当时的社会好似一个铁屋子,有人呐喊,有人在角落自顾自。自顾自说的就是张爱玲了。
当时也觉得愤愤。现在想来,对一个冷眼的人,女人,能指望她做什么呢。到希望她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做。
世上有这么些说聪明却愚蠢,说愚蠢又明白的人,希望他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写得虽然多是贵族的事情,本身却总是穷。九莉就说,穷是不正常的。
张爱玲真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但活生生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乱世。
不评说邵了。没什么可说的,翻过去。
看张爱玲在书里的态度,似乎到死也没明白自己傻在哪里。
她证明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她不是错在爱汉奸,而是错在爱流氓。
从文中对话就能看出胡兰成是多么的一个情感老油子。
要不说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两个高手过招,张爱玲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完全被PK掉了。
故事讲完了,主人公都死了。死了死了的,借用写九莉一句话:
他们死了,他们的血液流淌在另一代人的身体里,然后随着他们再死一次。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49:2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