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经济学《珍贵的际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46:30
  • 56

有个笑话说,经济学家就是那种牢牢地抓住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痛苦而深奥的阐述的人。1970年12月11日,在纪念诺贝尔演说上,保罗•萨缪尔森就演绎过这个“笑话”:牛顿的掉下来的苹果其向地球的加速度是常数,而另一种叙述方式是——其作为时间函数的位置沿着一道使积分最小的弧,从它被观察到的释放瞬间到最终试点抽出,可以被写成其瞬时速度平方减去其位置的一个线性函数的被积函数……

当上述语言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繁冗瞬间变得简短。这种简短,类似着萨缪尔森看待经济生活的眼光。在古典经济学家用文字模糊地描述经济运行之后,萨缪尔森在他32岁那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就用数学廓清了经济学的一部分繁复,规范了当代经济学,也提高经济学研究中的分析水平,并由此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尽管这个已经94岁的老人一生都沉湎于抽象的工作,他依然赢得许多普通人的尊重。人们对他所著的《经济学》的熟悉胜于他在各个领域里的贡献。这本出版于1948年的教材在六十年里精血旺盛,不断更新直至第十八版,每一版的变化都可能成为经济史学家考察的史料。它在全世界之畅销、对一代人思想之影响,让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提起这本教材时只能称:“很难再夸大萨缪尔森先生的《经济学》对整个世界的冲击。”

他将他对大众的诉说的经济学原理称为“带有一颗温暖的心的经济学”,他乐意抛弃那种高度技术性的炫耀,像谈论天气般与普通人闲聊,因为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能为民众、官吏所知,得到广泛实现的可能。在他的教科书中,他也娴熟地使用着各类修辞手法来讨论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种浅显易懂的叙述方式,是一种通识得以传播的前提,也在后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各种经典教材中一再体现,似乎成为一种传统。

萨缪尔森认为能撰写教科书是神赐予他的经历,他曾自言只要一个国家的教科书是由他所写,任何人拟定该国的法律条文他都不在意。当我翻阅这边书时,我常会想起他说的话:“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是学者一生难逢的际遇。把我们经济学者所知的经济学化为文字,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事。我愿能与读者分享这份兴奋之情。”

我想,与大师在书中相逢,更是作为学生一生珍贵的际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