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人间(上卷)从《天机》到《人间》看蔡骏的人性回归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44:40
  • 72

看悬疑小说已经将近十五年了,2000年前,我一直都在看国外的悬疑小说,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看到斯蒂芬金再看到丹布朗,直到2001年,我才开始看中国本土的悬疑小说,当时我最喜欢的中国悬疑小说是雷立刚的《第六根手指》与《蚯蚓》,雷立刚也是我个人认为中国最有才气的悬疑小说作家,只是,他在写过及篇悬疑短篇后就再也没有写过新的悬疑作品,随后我又看了不少中国另外一些作者的悬疑小说,大多平淡无奇,不值一提。

直到2002年,我才在上海书店里遇到蔡骏的《病毒》,那是我首次阅读蔡骏的作品,蔡骏在《病毒》里给我们展示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想像力,蓦然间,心底一直隐藏的一个梦又重新被唤醒——我开始找蔡骏写过的所有作品来看,但随后的《诅咒》《猫眼》《神在看着你》《夜半笛声》《幽灵客栈》都没能给我带来惊喜。直到看到《荒村公寓》,我又开始对蔡骏的小说产生了新的期待,在《荒村公寓》里,蔡骏对“心理悬疑小说”进行了新的尝试,获得了成功,《地狱的第19层》蔡骏更是将“心理悬疑”发挥到了极致,2007年到2008年,蔡骏又推出了庞大结构的悬疑小说《天机》,《天机》为他个人驾驭庞大构架成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天机》系列销量高达150万册,成为三十年来销量最高的悬疑小说但是结局实在是人书的一大败笔。

蔡骏已经成为中国悬疑一个标志,一个希望。从销量上与影响上来说,蔡骏是中国悬疑小说作家里当知无愧的第一人。但是他的作品从文学层面来说总是让人难以信服,2008年6月18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为蔡骏召开“蔡骏作品研讨会”,专家们认为蔡骏的作品涵盖了历史、宗教、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充满才情,但还有一些缺憾和不足,如缺少文化依托,人性深度挖掘不够等。但,只要我们在蔡骏小说看到了感动与只有阅读蔡骏小说才能特别感受到的心理恐惧,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蔡骏也曾经说过,其实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被视***情小说,感情线索始终在他的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如我在蔡骏读吧里看到他的读者写给他的这样一句话:“你让我相信,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与爱情有关,正如让我相信,你所执着的一切都与我们爱你有关。”

2009年2月,我无意中在翻一张报纸时看到蔡骏的采访,才知道蔡骏又要出新作了,书名叫《人间》。蔡骏在接受采访时说:“〈人间〉上卷的创作过程,恰好是儿子在他的母亲腹中孕育的过程,所以说我同时创作了两部作品:一是是用自己的基因创作了儿子,二是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人间〉。人间事远比鬼神事更多更丰富,因为人心深不可测。而现实中的人间事,也远远比小说中的故事更加精彩——现实是一部最精彩的小说。

对于一个总是不断给我们惊喜的蔡骏,我们没有理由对他不期待,于是我通过蔡骏这本书的编辑一草手里提前看到了这一篇书稿,在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稿后,我才明白,其实们一直误会了蔡骏,蔡骏是有文学野心的,只是在《人间》里才看到了他迟到的表现。

《人间》给了我以往阅读蔡骏作品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往看蔡骏的小说,我时常想起一本叫《The celestine prophecy》的神秘畅销书里提到的一句话:所有巧合不仅仅只是巧合,巧合背后有其神秘理由。蔡骏的小说往往一开头就能如谜一样将你吸引,不到故事的最后,你永远也猜不出结局,也就是巧合后面的神秘理由。这些神秘的理由不是来自于“天机”而是来自于“人心”,人心深不可测。

《人间》写的是“一个失忆男人身上隐藏的无限可能”:小说里的主人公他名叫高能,他失去了记忆,不知道“我”是谁?而身边的许多人都告诉他,他是个平庸无奇,碌碌无为的人。而他的生活也确实如此——事业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经济危机来袭,他很快被炒鱿鱼,生活达到最低潮,他的精神状态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工作没着落,感情不确定,生活不稳定,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少——这也是2009年中国当下社会大多数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为未来不确定,充满困惑,但又必须走下去。因为活着就有生活,生活的第一步就是生存。

接着,高能逐渐感觉到在他看似平常的生活下隐藏着太多的不平常,先是一系列的离奇事件在他身上接踵出现,然后是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在他身边接连死去,他们大多都死于好奇——就如他的一个同事,趁办公室人都不在,偷偷溜到他的办公室,打开他的电脑,然后就莫名其妙在他电脑桌上上吊自杀了!

“——我到底是谁?我身上拥有怎么样的秘密?为什么那么多人想知道我身上的秘密?为什么想知道我身上秘密的人都会莫名其妙地死去?小说中的高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迷失,自我思考,渴求突围。这是个令人疼痛但同时又非常奇妙的心理过程。故事又在这时候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在寻找“我”的过程已渐渐形成了另一个我,当找到“我”的时候却发现“我”已经做不是“原来的我”,而原来的我对我来说完全的陌生的,甚至我对“原来的我”是有抵触的,而一些外在的神秘力量却要逼我做回“原来的我”。我在抵抗与抉择的过程经历了巨大的心理阵痛……

这样的心理过程,让我想起了法国艺术家于格德蒙达朗拜尔在写完自己的自传后说的一句话:“恰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分娩过程:这是由我本人来生下我自己。过去生活中的我已经死亡,而新生的我还没有诞生。”小说中的高能也展现了基本类似的心理过程:“这是我在忘掉自己后又重新寻找我自己的过程:过去的我已经死亡,而新的我还没有诞生……”

这是一个人,一颗心之间的战争,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犹豫、心理抉择,因为涉及到许多人的生命、道义与良心,同时也关心到他个人的未来。这是:“我与我之间的较量,心与心之间的拔河”,我在看到蔡骏在写小说主人公心理斗争的时候,脑海里情不自禁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颗鲜红的心,朝两个极端的方向撕扯,一边是天使,一边是魔鬼,一边代表正义、善良等正面力量,一边代表贪欲邪念等人心暗处的原罪,心已经撕下了裂口,正在滴血……

这是蔡骏第一次将视点投射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描述的是当下社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里面不乏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了记录和批判,充分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小说的侧重点也从此事件的本身延续到人性的探索与命运的关注上。在文学表现上,蔡骏用了他擅长的悬疑写法,贴近现实又超现实地把人物推到极其残酷的处境之中,让小说的主人公心理发生剧烈的思想斗争,深度探索人在身份、地位、周边环境等原因等变化后而引发人性裂变的多重可能性。

出版方把蔡骏的这次转变说成是他“跳跃性的一次转型”——在最初看到着本书的即将出版消息时,记者就有问到蔡骏:你的读者一许多都是十六岁到二十岁的小女孩,你担心不担心她们看不懂。蔡骏说:“《人间》在阅读上没有任何障碍,我相信她们能读懂。”确实,蔡骏在保持原来的通俗性上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特色,近两年来的特殊网络名词、生活习性都在《人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照我看来蔡骏并没有转型,而是他实现自我突围的一次升华,所以《人间》也就是他实现自我突围的又一代表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