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那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摘自《扬子江》诗刊1999年1期
《别》是吴奔星的诗,在《扬子江》诗刊1999年第1期(即《扬子江》诗刊创刊号)刊出之前,还曾在多种公开刊物上刊出,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吴奔星先生去世时,这首诗被书写在遗体告别大厅的正中,寄托着对诗人的哀思。我曾写过一段对这首诗的评介文字,刊载在《江海诗词》2006年第3期上(其实在此之前,对这首诗的评介文章,可以说多不胜数),现贴在下面,供参考:
人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诗人却说,那串笑容留下来了,那双眼睛留下来了,那排影子留下来了。但人毕竟走了,这是现实:诗人只能对着夕阳,回忆那串笑容;对着露珠,回忆那双眼睛;对着小河,回忆那排影子。思念之切,无奈之深,尽在不言中。
夕阳、露珠、小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景物,诗人信手拈来,不露雕琢痕迹,虽然只了了数语,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而思念的千言万语,许多想说没有说出的话,都删掉了,省却了,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填补,去品味。金庸武侠小说中对武功有“无招胜有招”的说法,而对诗来说,看不见技巧的技巧,不是没有技巧,而是最难的技巧,是技巧中的最高境界。作者这种大化无痕的手法,古人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值得我们学习。
诗的第一节,前两句“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和后两句“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层次,构成了诗的第一个反复。诗的第二节,前两句“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和后两句“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又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层次,构成了诗的第二个反复。诗的第三节,前两句“你走了,/ 没有说去那里,”和后两句“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依旧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层次,构成了诗的第三个反复。每一次反复,中间都用一个“只”字,加以强化。前三节是分说,是细说,把走了的“你”打散开来,变成一个个“细节”;后二节是综合,是升华,再把前面被打散了的“细节”综合起来,揉合、重组成一个“整体”的“你”,升华成思念中的另一个“你”。
全诗开合有度、曲折多变、层层深入而结构严谨,割不断的别情、无法舍弃的思念,一次次打散开来,再重新揉合升华,在曲折回旋结构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42:3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