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长恨歌《上海的风花雪月》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40:36
  • 72

今天登陸的時候 這本書跳在了‘我猜’的第一頁。這是大學時某門選修的期中考試作業,word文檔的property顯示 最后的修改是在02年11月16日。所以已經6年多過去了 現在讀起來 很多地方矯情到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像那樣認真的讀書 靜下心來寫評的狀態大約不太會有了。貼出來 純當紀念。

-----------

有些事是不能轻易掀起的,像外婆箱子上的那块遮灰布,遮的是不知曾怎样荣耀和揪心的青春,轻轻一带,就是一阵烟尘,叫你想不感叹时光都难。“上海”当然不是那些老老的箱子,可故事却也是积了一层又一层。旧的还不及褪去,那一边已经紧锣密鼓的唱起了新戏。赶是赶了点,可也不乏热闹的欢愉。可一个城市总有自己的记忆和历史,所以一定会有一两个揭帘人,对上海而言,就该是张爱玲和王安忆了。

有人说上海根本就是个女性的城市,什么都是往小处做去,既敏锐又精细,让你充分体会着生活的细致及无奈。虽不像沈从文的边城,可也是一路自顾自地走着,不同的在于她是走在潮流的尖顶上,走在政治的边缘的。大概就是随了这种的特性,使她的刻录者们也都是些女子。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王安忆,都是以一种母性描绘着小人物的人生。这些小人物们作不了时代的主角,可也决不是衬底,他们是荡在半空中的游魂,先是悬而未决,再就成了漂浮无依,真是像一场风花雪月一样,最后连影也留不下。

我还是忍不住拿王安忆和张爱玲比较,虽然这种比较早已遭人厌倦,而我也再不能添上什么新鲜的论调。可既然背景同是上海,而执笔人又同是两个纤细、敏锐的女子,那么有所重叠就有一些再所难免了。

一直最喜欢张爱玲,觉得那是个不可替代的苍凉和美丽。所以在拿起《长恨歌》时竟有了一点惧怕和不安,我不知道这个被喻为现代“张爱玲”的王安忆究竟会以一支怎样的笔来写上海,对于它那段几乎被张爱玲描透了的时光她又是怎样的态度。有人说这是个沉闷的故事,絮絮叨叨地绘着女人的一生及城市里所有被人遗忘的角落,在这些角落上王安忆用了太多的笔墨,以至连故事都几乎被割裂。但这些角落是嵌着王琦瑶的,到处都是她的印记,她也一直活在老上海——那唯一的好时光中。即使退到了平安里,她的心也维持着爱丽丝里的高贵,看似安静实为寂落,甚至起点了阴霉的味道。那个“上海小姐”的时代确实太美了,虽是动荡不安,却反而成了鲜明的背景,让那点美丽和快乐更加精巧和沉稳。穴居在平安里的王琦瑶从来不曾退出过那个时代,她的房间是定格在那里,严家师母、康明逊、张永红到最后的老克腊,连她的朋友也都缅怀、憧憬着那段繁华与细致。要说“恨”也真的是“长恨”,所有的不幸都源自那个上海给她的光彩斑斓的梦,梦是早早的醒了,可人却像迷在了荒野里,寻不着归路,只能醉死在那里。说到她的死也好像是嘎然截止的老唱片,是有一点茫茫然的刹车。死在这么个不相干的长脚手下,大约是谁也想不到的,但透过去看,起因却也是来自昔日“上海小姐”的称号。其实故事到最后,这也是王琦瑶唯一的出路,即使不死,她的一生也是画了句点没了期盼的。她还剩什么呢?亲人、财富、朋友,什么都没有。

醉在那个时代的不止王琦瑶,王安忆也一样。一路写下来承的都是四五十年代里忧郁的细腻。一年一年,背景已是翻天覆地的变了,而她却因那弄堂的屋瓦流连其间,出也出不来。《长恨歌》的一开头王安忆就将上海弄堂的纵横图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多变、感性以及稳稳的不可动摇感。王安忆似乎太偏爱这些弄堂了,后一部《妹头》写的也是弄堂的故事,只是脱掉了平安里的隐隐的贵气,变成了世俗女子的精明。但王琦瑶也好,妹头也好,她们所处的环境都给人恍惚的感觉。像是太接近了上海的底子,反而失去她应该有的时代。王安忆的时代早已不同了张爱玲,人们虽是浮躁却也不再忧心忡忡,正是因此让王安忆不可能做到张的荒凉。所以写解放前,她的节奏显得快一些,颜色是一样的暗,可却干脆利落,是决绝然的悲凄。但一旦转到现代,这种节奏又显出它的尴尬,是匆匆人群中的静立者,拖泥带水的。王安忆也是一样的尴尬,像是她笔下的老克腊,明明身在21世纪却做着四五十年前的梦。要说她抓住了上海的脉搏,那也是几十年前的脉,现代上海的气息还是应该在林立的高楼里,穿流的车辆里慢慢荡开的,其后的那点怀旧和精致还在,但已渐渐化在了马不停蹄的创造和前进里。所以王安忆只是一种怀念,细细地轻轻地给你描述上海女子的人生,她们精明、骄傲可也是无奈和悲凉的很。

张爱玲就没有了王的尴尬,她写的是在世。因为身在其中,就更入戏一点。她也没有写大时代,但大时代确是她所有故事的底色。毕竟英雄和先锋总是少数,生活那么沉重容不得你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看似脱离与麻木的小人物才是真正的负荷者。没有悲壮和辛辣,她只要歌颂安稳,因为安稳才是人生永恒的意。她的笔也是分做两瓣,一瓣用来追求,可往往是无望,最后成了小说里悲哀的坚持;另一瓣用来描绘,画出的是散文里的清新和明亮。

上海的风花雪月还是一场一场的飘着,流下的也许只能在这些细腻又感伤的文字中慢慢寻找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