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挪威的森林《性、死亡与青春-读挪威的森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8:47
  • 68

用了五个小时,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读完了,呆呆坐在空寂的办公室里,突然一种叫做悲伤的情绪像发大水般涌了上来,有种想大哭一场却又欲哭无泪的无奈将我击倒。

渡边,直子,玲子,绿子,初美,甚至木月、永泽这些人物的形象一直在我脑子里闪现。想要说些什么,可我知道感觉一说就是错。禅说要破文字障,要“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对文字和语言的功效给予了彻底否定。此刻我也发现,现在要永用精准的文字去描述我当下的思绪、感觉,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话未出口我是主人,话一旦出口我就成了奴隶。

还是试着用我的视角去写,因为不管青涩抑或平淡,那是属于我的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感受。也许,当我年华老去,会记得这个周日我悼念我那死去青春的瞬间。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祭礼小说,青春的迷茫、憧憬、爱恋、欲望和幻灭。有人说,读书的好处,在于你可以体验别人的生活,比常人多活几辈子。我一直引以为是。但这次,当我掩卷后,才蓦然惊觉,我的青春已经无可挽回地逝去。其实,青春根本不是逝去,而是从没有真正经历和拥有。

自小就生活在普通的家庭,有着普通的父母,上着普通的学校,过着普通的人生。尽管立下宏图大志,要睹天下奇观,读天下奇书,交天下奇友,成天下奇迹。但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南柯梦罢了。

一直是个好孩子,上学了是个好学生,工作了是个好同志,升迁了是个好领导。无论青春是残酷,还是血色,是浪漫抑或金色,都不曾属于我。看着渡边的青春史诗,我嫉妒地要发狂。不禁扼腕长啸,我的青春在哪里呢?

当我青春时,没有尝试过逃课,没有去玩游戏,没有去打群架,更没有像主人公渡边那样有爱着的人,和被人爱着。我的青春没有爱,没有性、也没有死亡,有的只是书本,试卷,和一个叫做青春痘的青春印记。

《挪威的森林》有大量情爱描写。这是我先前所没有预见的。想想其实也释然了,日本的国民性并不把***看做洪水猛兽,而是人生至高无上的乐趣,是人生而有之的天赋人权。只有在我们这个虚伪的国度,才把性当做可耻的东西去抨击,去隐藏,去泼脏水。以至于我们那一代人绝大部分的青春性启蒙靠的就是一衣带水的日本av成人片。像七十年代生人的我们,有一个接头的暗号:“饭岛爱(日本av巨星)死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硬盘中”。突然想起年轻时和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姑娘人生初吻后,她决然离开我并幽幽对我说,我要一个引领我生活的人,而不是需要我引领的人。

自己也年轻过,也春心萌动过,也暗恋过一些像直子那样忧郁、苍白而又病态的女孩,还有像初美那样优雅、知性,嫣然百媚的女孩。但个性、气氛、环境,使我压抑了这份冲动的情感。也许青春期升学的压力,运动后荷尔蒙的释放,都消解了那份对青春女性灵与肉的爱恋。

坦率地讲,《挪威的森林》让我青春的苍白和空白暴露无遗。但“时光恰似冰底水,日夜奔流不复归”。在喟叹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空剩下“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然。

永远不要受某种东西的束缚——渡边曾这样告诫自己。我也才惊觉,我的束缚到现在也没有松开。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我从不曾意识到束缚它的存在,因为它已经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血肉相连,不可割舍。

《挪威的森林》不是将死亡视作生存的对立面,而是看做潜伏着生存中的一部分。书写到了直子、木月和初美的自杀,也写到了绿子父亲的死亡。死亡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刻意回避的命题。朴实的中国农民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信条。但大和民族不是这样的,它的国民性是生如樱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文化讴歌悲剧的死亡,赞颂直面死亡的勇气。还记得看《失乐园》那对偷情者最后相拥自焚殉情给我巨大的震撼。看来庄周妻子去世时“鼓盆而歌”,将生死的过程看做四时的运行一样平常的理念,在日本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死亡的命题,太深奥也太尖锐,我还不能够给予更多的解读。但每当想到自己这一生不过是从宇宙借来的一段岁月和光阴,终将化灰化烟,总不禁悲从心来。更可悲的是,生活就像深深的古井,没有丝毫的波澜。回忆过去,空空如也。

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森林,也许你没有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迷失的人在那里迷失,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我的森林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