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贾想1996—2008《他是一面旗帜,但还不是一条出路》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6:51
  • 87

看完了《贾想:1996-2008》,对于贾樟柯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电影理论家,可以把自己的电影说得滴水不漏。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用人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且把接近于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引发大众的思考。她是一个电影诗人,带着诗意的淡定与忧伤走自己的路。关于中国电影体制,审查流程,分级制度及政治和院线对市场和受众的垄断都看得如此透彻,当然看起来贾樟柯们是受限制和损害最多的一部分人,反而因为这样让他们的影展路线走得这么顺利,因祸得福了吧,至少他自己是不存在太多限制的,说出来大概也是为了更多年轻的导演。。但他仍然在坚持走自己的路,那种人文的关怀没有消失,拍电影的确是拍你想要拍的东西,题材的选择和切入的角度几乎可以暴露导演最隐秘的目的。可以的追求形式只会陷入僵局,不管是市场的还是地下的,唯一有关的,是电影本身。

一个人童年的记忆会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影子。很多人拍了一辈子电影,到最后发现自己拍的都是同样的东西。真正的好电影,是发自内心的独特的真诚的回忆。而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真实的自己,那边是你一生都在围绕的话题,看似脱不开的枷锁,却给你你灵魂以最大的自由。与自己的内心沟通,才是人真诚的唯一方式。也许你的观点会变态度会变,但你关注的焦点不会变,拿鞋试图挣脱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会在脱掉缰绳后感受到更大的束缚,因为会丢掉自己。

贾樟柯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虽然他一再强调他只能代表自己。他代表的是中国电影中没有妥协的一部分人,告诉我们,仍然有这么一批为电影而电影的人存在,喧嚣浮华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并不孤独。但是他一样有自己的局限,他并没有放低姿态,而是假象受众都在可以看懂小武的基础上,他抬高了受众的姿态,其实仍然是精英文化的心里在作祟。也许他也从心里认为,电影其实是属于诗人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诗人才有时间品味他的电影。当然他是一面旗帜,但不是条出路。

我想以后的我大概会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电影。用心的看,而不是只用眼睛。感谢贾樟柯,我想我应该调整一个全新的思路,静下心来看看《二十四城记》。

ps:今天看了《满足欲望》,被那种笑脸背后的孤独深深打动,我们渴望沟通,却总是言不由衷,是不是都用错了言语也用错了表情。还有,自由如此可贵,我想起了一个人住旅馆的日子。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只为了心理的愉悦和宁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