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就很喜欢茨威格的文笔,喜欢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类的对心灵细腻的刻画描写,如此贴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因此,他的传记,也就更加津津有味,值得一读。
在没有了解玛丽安托内特之前,或是说在只读了书本的前半部时,对她的理解是一个肤浅的,爱慕虚荣而庸俗的女人。的确,在我们学过的历史课本上,对她的描述是“赤字皇后”,挥霍无度的女人。虽然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路易十六的无能,才让她在婚姻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纵情于宫廷的腐烂奢靡。但不可否认忽视的是玛丽自己的内因,她性格中的不稳定,精神世界的贫乏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无关她的善良与真性情。只是,当她明白到自己应该担负起一国之母的责任,应该认真起来的时候,世界早已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了。
敬佩玛丽,就是从她入狱,开始经历磨难开始的。读到这儿,就难以不曾发现她的诸多优点,如勇敢,如皇族所具有的高贵秉性,如女性特有的韧性。对待磨难的默默忍受,对于强权势力的不卑不亢。甚至可以猜测,倘若她是皇帝,也许凭借她的勇气与贵族风度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可惜她不是,代表国家说话的无论如何也只能是皇帝。路易十六是个有着某种缺陷的好人,他什么都可以做,惟独不适合当皇帝,当他唯唯诺诺地发表着那些言论之时,早已为全民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判定了悲剧命运的无可逆转性。
玛丽的爱情,炽热而凄美,与她前半生的性格显得是如此格格不入。唯一得到她爱情的男人费森,也为之疯狂着。那经历了患难与战火之爱,才显现得弥足珍贵。而玛丽也绝非水性杨花之流,与她所表现出的形象大径相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记维护情郎,忠贞之情由此可见。
在哀叹玛丽命运的同时,也不得不提到革命的多重性。我们所接触的历史往往带有片面性,承认最终的结果来评定善恶,又是多么可笑。那些迫害玛丽的革命者们,如赫贝尔特之流者,居然丧尽天良地逼迫玛丽之子说出自己的母亲猥亵亲子的话语,沉重地打击了属于一个母亲的情感与尊严,又哪里能够称得上是维护民众的力量,为自由平等而奋斗?不是所有的正义革命都一定光辉,也总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残忍的手段,压迫着失败的那一方。玛丽的悲剧,也毁在那些革命渣子之手,光辉地死去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幻灭,丧失了一切寄托,一切希望的幻灭。
假如她不是一个皇后,或许可以安静地过一生,甚至平庸地过一生,永远穿着华丽的衣裳,做着她那些洛可可式的梦。然而,那样的人生虽幸福,却不会让我们记住她,更没有那样的人格魅力能够感染我们。说到底,还是那大起大落的命运,最终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种种美好的力量,成就了她的伟大。
作为生活,那样的磨难我们恐惧,要尽力逃避;作为艺术,作为名垂青史的条件,却恰恰需要这些,至少对玛丽来说是这样。而这一切,又如何判定?唯有说,悲情毁灭命运,却成就伟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35: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