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交互设计之路《过时但并非毫无用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5:24
  • 79

本书花了200+的页面,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情:交互式设计需要基于具体的角色和目标来做,而非传统方式的仅仅基于非常泛的用户改变来做。如果是在90年代,这个想法还是非常前沿的想法,但是在00年以后,可以说在UML,RUP,敏捷方法中都泛滥了角色建模之后,是否真的还有必要仅仅只为了提到这些而写一本书,确实值得商榷。

本书一共分为5章,前两章介绍了当前交互式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3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第4章是基于角色和目标的交互式设计,而第5章则属于管理开发的内容(大多数还是陈词滥调)。作为一个对交互式设计不太熟悉,对软件开发的本质不太清楚,不太了解软件工程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交互式设计的启蒙教材,引领你进入交互式设计之门。如果愿意遵从本书中介绍的“角色—目标”的办法来做设计的话,在当前行业内也还算比较前沿的理念。

“角色—目标”建模的好处在于,它细化了对特定用户的描述,将原来最多处于统计级别的用户描述(不明白上什么意思的话就算了)甚至很多时候连这都做不到,转化为对个性化用户实例化,详细化,具体化的描述,在设计同一产品时,让设计人员面对的不是一个用户群描述,而是一组聚类好的个性化用户的描述,这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交互式设计。

下面来说一下本书的几个硬伤:

1.本书前两章花了过多的篇幅。更为关键的是,本书在第4章的解决办法,并不能解决前两章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好吧,其实这也没什么,我受不了的,其实是作者没有写明白,第4章他提供的办法到底能解决前两章中的哪些问题,哪些是解决不了的,而且确实,“角色—目标”建模不仅仅不是万能的,就算仅仅只是这个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之前提出的所有问题,虽然我是能看明白,但是不能保证其他的读者也能看得明白。(作者在这里交互式设计没做好)就我的观点来看,做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路线的书,要么解决问题的办法能解决书中提出的所有问题;要么你解决不了也可以,但是把哪些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写明白,也行。象作者这样写,实在有点不负责任。

2.第三章的分析,看得出作者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还不深刻,他主观的将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和程序员剥离,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包含这完全不同的文化。甚至,他还举出了很多表现,要证明程序员就是和别人不一样。难道程序员是外星人?难道软件开发是外星人的行业?作者显然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决定行业思维方式,运做方式不同的,即有从事这个行业的本身的特点,实际上也还包含了这个行业一直以来的竞争激烈程度,竞争方式,以及使用的何种工具等。行业的壁垒是在行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这并非是完全剥离的,不可理解的,甚至也不是不可转化的,需要的仅仅只是彻底的了解形成原因,跳出自己原来的小圈子就行了。作者在这里成了一个思考不健全的理想主义者,他即不了解行业大局,也没明白是现实和理想的之间的妥协才造就了产品。就我个人认为,本书的作者需要重新回学校去补一补系统化思维的课程。

3.本书依然在回避一个问题,或者说没有正视一个问题,又或者说从来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书依然将文档作为设计人员和程序员之间交互的接口,而设计人员和程序员之间的冗余太小了。

4.目标导向是对的,但是和其他所有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一样,本书对目标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人为的将目标与行为割裂,事实上这两个看起来,更象是一组小目标实现了一个大目标的关系。我打赌,这样的设计方式必然会造成对目标识别的混乱,要么,这种设计方式在未来系统扩展的时候会出问题。因为就算是被他们定义为目标的东西,实际上还是有层次的,有结构的,有先后关系的,并且还支持着更大的目标。有人直接跳过目标的中间层,将最终目标定义为个人的快乐,这也同样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你还是不知道中间是怎么来的。

5.最后一章很突然,让我觉得突然的原因不是说不应该写管理的部分,是应该写,但是似乎本书作者在此处没有任何新的建树,哪怕一点点也没有,这让我感到很奇怪。本书的作者打着“回归人性”的旗号,却实际上仅仅只是把“角色—目标”建模的方法穿了个传统软件工程方法的马甲以后拿出来。如果他真正理解了“角色—目标”建模方法的含义的话,他应该有限制的和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决裂,因为那个有些非人性。可能也是因为作者对这一块理解上不够深入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