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星际驿站宇宙是孤独的猎手,追杀寂寞——评《星际驿站》(Way Station)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4:53
  • 94

《星际驿站》是克利福德.西马克的作品,这部获得1964年雨果奖的way station作为他的代表作,曾经于十几年前被译介进入中国。而多年后的这个新本子,单纯地从翻译角度上讲,只是在原先的翻译基础上做了一个二次加工,对缺省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而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以前的老本子,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那些译者对于科幻文学的译介的认真态度,如果说翻译上的经典和流畅,我认为这也植根于很多年前的那个版本。这篇书评不打算就翻译作过多纠缠,仅就内容说上一些。

田园风

这是小说中最明显的特征,这也就难怪他被圈子里的大牛们一致推荐为“田园科幻小说大师”。他在几十年前所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其意义不亚于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之于赛博朋克的意义。当科幻告别了铁铮铮的机械、齿轮和超越时空的跨度时,当科幻和那些阴暗的、地下的、灰色的恐惧无关时,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意义上的科幻作品。这部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风格,在于那些近乎有点絮絮叨叨的啰嗦——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过程,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科幻阅读感受。《星际驿站》讲述了这样一个平凡而非凡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是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展开的,主人公伊诺克.华莱士和他的外星人朋友,好心的邮差,好奇心严重的中情局探子,按照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阴谋论的典范,它具备了所有好莱坞大片所应该具备的元素。这个模子如果让梦工厂或者派拉蒙来排的话,应该是那种小镇潜伏隐形危机的调子,转化成文字也应该是海因莱因《傀儡主人》的形式。但是让那些希望能看到大片的人失望的是,这里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桥段和情节,就连最容易展开情节的中情局探子的戏份也被弱化得毫无CIA的风格,这个名叫刘易斯的中情局职员完全堕落成为了一个和乡村警察相仿的造型。所以当阅读后我甚至做出了一个有趣的想象,如果让西德尼.谢尔顿来写这篇小说,大致会写出一个什么样故事来——肯定是充满了纠结和复杂的剧情,不到最后不让你罢休的精神。如果想体验这种假设的朋友也许可以去阅读一下那本《世界末日的阴谋》,关于同样题材的小说在这个好莱坞一流编剧的笔下呈现的我那全是另一副样子——这也正好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西德尼.谢尔顿尽管在好莱坞成功得一塌糊涂,却永远拿不到半个SF的奖项,更不要说星云和雨果了。《星际驿站》走的是另一条路子,走得比较温情,走得很文青。从某种程度上看,文笔和内容甚至透露出一股学院派的调子。他没有采用传统科幻中的套路,而是采用了一种主流得无以复加的方式来阐述他的想象和脑海中的故事。这就是西马克,这就是田园风。我记得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很流行女生穿那种格子衬衣和短裙,那种清新的风格和那些水晶唇彩和魅惑眼影是完全以不同的格调。而这篇小说恰恰就是这么一篇类似E-land的作品,剧情不惊喜,但是思考却颇多。田园风——当你阅读时,沉浸的世界是一片人高的蒿草和低矮的树木,满目是苍凉的荒原和充满曲线的山坡,低沉的云朵下,只有一座孤独得如同凋谢花朵的房子,突兀兀地嵌在这么一副画面中,那种孤独感真的会像只爬虫,静悄悄地爬上你的后背,冷不防地咬你一口。所以,我对主人公伊诺克是相当佩服的,同时也带有一丝同情,他孤独地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岁月,只是为了当一个孤独的中继站守护人,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另一部作品《倾听者》。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把这部小说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做比较,自然这部作品成色不足,闭着眼睛都能找出很多硬伤和情节上的忽略地方,但是单就作者对故事场景的营造,和独具匠心的风格设置,让这部小说显得成色十足。这是一部充满干草香味和泥土湿气的作品,是一部土得掉渣但却处处显示出华丽思想的作品。

文艺,文艺再文艺

《星际驿站》是一部文艺片,是类似《那山、那人、那狗》的片子。西马克用主流的方式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融入了太多的思想和意义。当然,这种文艺片的的通病在《星际驿站》中也体现得同样突出,比如作者比较容易落入自我陶醉中,比较容易跳进自我意识中反而跳不出来,看不清楚状况。这也就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西马克在这部小说用了太过啰嗦和重复的句段。我在想,西马克一定是一个骨子里都透出文艺青年范的作者。他应该是那种内心闭塞而思想辽远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从这一点上看,西马克和雷.布雷德伯里以及勒古恩.厄休拉有些相似。比较他们的小说,我觉得前两者的风格上更相近,都是在用近乎诗意的布局谋篇和文笔来阐述思想,而非故事。通过阅读《星际驿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说的创作已经超越了单纯讲故事的范畴,西马克把情节和故事本身变成了思想的载体,他需要的是撰写思想也非讲述故事——这是任何一个文青骨子里坚韧固执地坚持的根本。他们是自我的,所以我曾经开玩笑地认为,文青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冲着拿诺贝尔奖去的。然后,这部文艺片中,我们依旧看到一个完整而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虽然谈不上非常的精彩和惊喜,但是至少我们跟随这个故事完整地体验到了西马克所要着意表述的思想。能将故事文本和思想性融合到这个程度,我们似乎也不能更多地强求过多了,毕竟文艺就是文艺,在充满文艺的路线中仍能带有对大众阅读的一丝关怀,这本身就足以难能可贵了。手中的这本书已经有些泛黄了,书页的边缘可能是因为久放的缘故显出一丝浅黄的年代感,纸张质量倒是无话可说,很厚重,比起现在出版的本子显得更有书籍的感觉。翻开后,一股似乎充满了时间质地的书香便扑面而来,伴随着这股书香,阅读着西马克所诚意营造的文字,自己便不自觉地文艺起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如同暗流的滋润,你无法逃避在阅读中所发现的那些如同火星一样的闪光思想,当然你更无法躲开你自己本性使然地想要靠近文学本身。

喜欢文字,是在阅读很多科幻小说之后才养成的习惯。文学的阅读是在阅读科幻小说中无意间拓宽了视野,于是便喜欢了那些充满油墨味的文字。文艺性的东西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这一切都得益于科幻小说的启蒙,现在想来的确有点有趣的样子。所以我的阅读是沿着科幻——主流——科幻的奇特方式在进行着,内心还是充满感激。所以当我阅读到这本小说时候,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让人觉得很亲近,因为这部充满了主流意味的科幻小说恰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文本,让人有种任意穿梭时空的感觉。因为你读《星际驿站》的时候,你可以装成一副很文艺的样子,在白日的阳光里,找一个安静而随意的地方,很小资地读者文中的故事,身前是一杯放在柠檬片的加冰白开水;你也可以很另类地紧张地端着书本,窝在一脚仔细去体味那些所有科幻都应该具备的技术流,你可能很紧张,也可能很挑剔——全在于你看这部书时的心情。至少我看的时候轻轻地偷偷地文艺了一把,过了一下瘾后便又迅速回归原状。

完璧微瑕

这部小说当然也并非好得容不下任何毛病。作为文艺片,这部小说中对情节和桥段的设置自然没有那些商业大片显得专业。如果你非要把这部小说和后来才出世的比如尼尔.斯蒂文森、尼尔.盖曼和罗伯特索耶的作品相比,那自然你会得出一个否定的结论。因为这部小说中所显现出来的构图矛盾和桥段设置的突兀也是它的另一大特点。比如,文中CIA探子对伊诺克的隐瞒显得有些不够强势,作为美国最大情报机构的干员倒是显出了一副类似大学教授一样彬彬有礼的样子,让人有点失望,而当他们把外星哲学家的遗体带回华盛顿时,却没有应有的轰动的潮水般的反馈效应,难道美国人,尤其是CIA和联邦***的高官经历类似罗斯韦尔事件多了已经形成了“外星人疲劳症候群”?另外,那个所谓“魔盒”的解释完全是牵强附会,里面聋哑女生的出现,这个女性角色的设定真的就是那么有必要么?这个桥段完全有点画蛇添足的嫌疑。在文中,另外,邮差对伊诺克的那种包容心态显得有点虚假,毕竟一个生活了一百多年而不出老,又长时间居住在那么一幢奇怪的房子的男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显出那样的态度。最后他和幻想玛丽的告别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如果这次再度出现是为了解释那种圆球组成的尖塔的作用的话,这也未免太声势浩大了啊?不过这里还是要说一句,以上的微瑕也正好是这部小说作为文艺科幻的特征。

不过,优秀的小说依旧是优秀的小说,完璧依存微瑕。这部小说那种充满浓厚美国田园风光的背景,还有那种无处不在的孤独感,那种弥漫得到处都是的内心思索,恰恰是这部小说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深度。看后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我倒是觉得那种孤独的感觉有点像麦卡勒斯笔下《心是孤独的猎手》。那种试图通过文字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人类内心深处的隐喻的方式,是《星际驿站》避免成为一部三流小说的关键。这种充满文艺性质的探索性也许无法让这部小说在主流文学圈中获得极大的肯定,但是却足以让这部小说成为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典范,一个脱胎于纯粹文艺小说,又富含了密集的科幻元素,显得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能看到《星球大战》,《我是传奇》或者《神经浪游者》类型的读者,这本书也许真的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包容心里,对风格不甚挑剔的科幻读者,并且内心深处还固执地坚持着一种类似文青的情结,那这部书恰恰是为你准备的。

真诚地建议你阅读。

最后想说的是,当这部小说看完后,我突然发现科幻圈子里的小说,这种朴素格调的小说一本也没有了。

所以,克利福德.西马克的《星际驿站》是优秀的,这个way station也是一个连接全新科幻阅读的驿站。

这里只有青草,蓝天,农庄,还有在阳光下展翅的蝴蝶。

这就是way statio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