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个天水围
回归十年,香港在内地媒体的形象有了变化,也许是看腻了玻璃大厦烟花璀璨——何况这些东西内地并不缺,人们开始挖掘香港的另一面:茶餐厅、老街道、南丫岛……在搂价飞涨的年代,也开始仔细探讨香港的房屋福利,相当于***廉租房的“公屋”和经济适用房的“居屋”政策。
天水围就是这样一个公/居屋居民达八成之多的典型香港新市镇。2006年,三名有精神病史兼遭遇严重家庭问题的天水围女子集体烧碳自杀,令这个地区再度成为香港媒体关键字之一。联繫起三年前天水围一家四口灭门惨案(男人杀掉妻子和两个女儿后自杀)以及近年来此地自杀、虐儿个案的高比率,社会舆论一时譁然。***及非***组织也纷纷指出这裏聚居着大量低学历、低素质、低技术人士,兼之远离市区、交通费昂贵、区内工作机会少,遂成为全港收入最低的地区之一。这裏不仅单亲家庭多、新移民多、老夫少妻多、领取“综援”(即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是香港社会福利署为经济无法自给人士提供的应付基本生活需要的补助金)者多,也严重欠缺教育、康乐及医疗设施。
官员、媒体、法官和社工们都说出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和大道理,于是乎,随着某***官员在媒体上对天水围甩出“悲情城市”这一标籤,天水围人及其生活也在其他香港人眼裏定了性。
而导致如此定性和标籤的一切声音中,仿佛理所当然地,没有天水围人自己的声音。
幸好,香港还有陈希姿和谭碧茵这样的年轻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采访、写作、出版一本《天水围12师奶》,让天水围住户说出他们自己的需要。若说香港的好处,我想这样的书、这样的作者和出版社便是我喜欢的一种。
师奶,广东话裏的“家庭妇女”,没文化、没见识、贪便宜、讲是非……,“天水围师奶”更被理解为穷、不出远门、新移民(常常被理解为没公德、拿综援贪福利),等等等等。如今,这群师奶说话了,别误会,它不是硬给苦日子贴金,也没有血泪控诉,更不是伸冤乞怜,它是一群住在这裏的女人和你聊聊她们的家裏事,和你聊聊她自己:
比如云姐,丈夫突然离家,再也没回来,她每天骑车两小时做八份家务助理,照顾三儿一女;比如雪珍,每天倒十小时垃圾,扭伤腰骨,却无法索赔工伤赔偿,丈夫失业后不愿去作“低贱”工作,终日无所事事,暴力倾向陡增;比如晓蔓,被出走的丈夫盗空帐户,如今是区内保安主管,要独自通宵巡楼、独自看守跳楼者尸体等待殡仪车、独自面对男下属和男街坊性骚扰,空閒时则作义工,帮助长者及新来港妇女……
这些三、四、五十岁的师奶们,或许学历不高、见识不广,但都拥有一份被生活硬逼出来的坚强和智慧。而这正是那个日常香港——而非旅游香港或金融香港——发生着的一些事。而她们对***的不满和期望,社区被粗暴加以标籤的不公平,也籍此书令更多人知晓和思考。令人深思的是,她们都很抗拒综援,只要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可能,都不愿因领综援被人歧视。但也正是这种心理,让许多真正需要综援的人无端抬不起头。
朋友说放眼神州,比她们处境更艰难的人有的是。但首先苦难是否应该如此比较,比较后的结果是不是长叹一声了事;其次也正是这样,我更看重这份难得听到的流水般平静的诉说,以及这种诉说被呈现的方式!这不是在谈话节目中面对观众、主持人和摄录机说出的话,也不是供电视臺进行苦难PK或者“眼泪指数”评比所说出的话。这些话无法构成“新闻”,更没有令人震撼的影像陪衬。但也正是这种讲述方式,不向你提供新闻的距离感、事件感和节目的製作感、煽情与被煽感——
它越是平易,就越让你无法简单对待,无论漠然,还是急躁。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33: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0761.html